薛道衡詩《人日思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詩是薛道衡聘陳思歸之作。隋文帝楊堅統一北方后,又開始了致力江左的功業。依《隋書·文帝紀》載,開皇四年(584)十一月,薛道衡以內史舍人散騎常侍身份出使聘陳。這首詩是第二年春間所作。詩作于公元585年正月,當時薛道衡四十五歲,正處在他詩作的盛期。
全詩四句,前二句“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乍讀似覺平淺,其實只要知道了薛氏是頭年十一月才出使聘陳的,那么這里的“七日”對“二年”便有了深意。入春正逢人日,時人尚在新春的喜慶氛圍之中,而作者已在屈指數算,才挨過了七天。按年歲來算,由舊歲進入了新年,離家已經二年了。這里的“二年”本來不過二月有余,但作者專寫“離家已二年”,內中寄含著他離家思鄉度日如年的心情。后兩句承接前詩“入春”和緊扣“人日”的詩題,自然切入了“雁歸”和“花發”的景物,十分巧妙地引出了“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詩句。開春大雁成行北歸,雁歸而人未歸,人落在雁行之后歸。人日春花未發,人的心中的歸思卻已萌動開發,思歸之情開發在花開之前。這兩句詩,把人的歸思與雁行、花發巧妙精致地編織在一起,寫出了詩的深情,使詩題中的“歸”字這個詩眼有著深厚的底蘊,詩就進入了雋永的意境。
這是一首絕句。絕句又稱律絕,也有稱小律詩的。一般認為,所謂絕句就是“截句”,從五律或七律中截取兩組四句,并不一定要求使用對仗。如使用對仗,或前兩句使用,或后兩句使用,或四句兩聯全用。這首《人日思歸》是四句兩聯全用對仗的絕句。那么薛氏這首詩是否就是從五律中截取的四句呢?不能這么說。五律的成熟是在唐代,而這首詩卻是唐以前的隋詩。從文學史上看,應該說薛氏這樣的絕句,與近體詩的產生一樣,是經過齊梁到隋,到唐代才定型的。絕句這一稱謂在南朝就有了,南朝陳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就收有五言四句的詩四首,題名為“古絕句”,這是最早出現的絕句名稱。漢魏到南朝為了入樂的需要,把詩歌分斷成為若干“解”,也就是段落,“絕”就是斷開的意思。四句的五言或七言的小詩入樂之時互相斷開。南朝既是五言四行體絕句小詩創作興起時期,也是近體詩律形成時期,這個過程一直貫穿到了隋代和唐初,因而在齊梁乃至隋代的古詩律化過程中,這類絕句小詩同樣律化。這種律化有的只講每聯兩句之間平仄相對,有的既是每聯兩句平仄相對,兩聯之間還存在著聯系,也就是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平仄相同。這種異中有同斷而又有聯系的情形,詩律中稱為粘。盡管齊梁乃至隋代詩歌中這樣符合既對且粘的詩律的五言律絕還是不多,但薛道衡的這首詩卻是符合既對且粘的詩律的,這再次說明了隋代文學所具有的承上啟下的過渡現象。
五言絕句的格律有幾種程式。從詩的開頭用字聲韻的平仄來說,第一式仄起仄收,首句并不入韻,這是五絕用的正例,是常見的五絕的格律,另外還有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式。這些平仄式用得較正例為少。以聲韻格律考之,《人日思歸》應屬于五絕的平仄式正例,這首詩是一首格律嚴謹、制作精妙的五言絕句。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窺見隋代詩歌在語言聲律形式上的發展和向唐詩的過渡。
上一篇:杜甫詩《麗人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譚嗣同文《仁學[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