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和古代神話·古代神話·山海經《黃帝擒蚩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大荒北經》)
(據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本)
《山海經》是現存我國最古的地理書,主要記載古代傳說中的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此書文字古樸,很少纂改,保留先秦資料比較可靠。原題夏禹、伯益所作,實際上,當出于春秋戰國人之手,秦漢間有所附益,經過劉向、劉歆父子整理,又經晉人郭璞作注。全書共十八卷,記述山川、道里、部族、物產、天文、歷法、神話、巫術、醫藥、科技、風俗等,多及異物和神奇靈怪,保存了我國豐富的古代神話、宗教、祭祀等資料,內容廣博宏富,涉及上古時代的社會狀況和自然現象的各個方面。魯迅說它是“古之巫書”,今之研究家更譽為“一部難得的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及《山海經校譯》可參考。
神話是原始人最初構想的以神格為中心的幻想故事。它產生于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社會,是原始思維和原始人世界觀的綜合反映。神話是人類語言、思維都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它不僅是孕育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的搖籃,也是給我們以崇高藝術享受的精神滋養品,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可以使我們了解我們民族光輝的過去,也可以在更高的階梯上建造自己多彩的今天。
就題材和內容說,神話大體可分自然神話和社會神話(人文神話)兩大類。自然神話一般產生較早,偏重于解釋自然現象或征服自然;社會神話則偏重于解釋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生活和斗爭。但兩者又互相滲透包容,如征服自然的神話,也往往夾雜社會斗爭的內容。
這里選的《山海經》的四則神話,《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是自然神話;《鯀禹治水》和《黃帝擒蚩尤》則屬于社會神活。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保存的神話零片標準的模式之一。開頭兩句記精衛這種異鳥所居住的發鳩山和山上特產的柘木,然后記異鳥的形狀和它的叫聲。它的形狀像烏鴉,是花腦袋,白嘴殼,紅足爪,鳴叫的聲音是“精衛、精衛”,人們便叫它做精衛。古人說“山鳥自呼名”便是這個意思。再下去記敘小鳥的來源:小鳥是從炎帝的少女女娃變來的。女娃去東海游玩,不小心被大海的浪濤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所以才變做精衛鳥。精衛鳥現在作些什么呢?最后兩句便敘寫它的所作所為:它常常去西山銜了微木細石來,投向東海去,要想填平曾經淹沒她的大海。整段神話的記敘都是這樣樸質無華,最后兩句雖是整段神話的重心,卻也未加任何渲染。整段文字敘寫雖然簡單,但卻給人剛健有力的印象。
神話所展現的小鳥和大海,成為鮮明的對比。從人們理智上看,小鳥所做的工作當然是徒勞無益;但從感情上看,滄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鳥那種想要填平滄海的氣概卻比滄海還要浩大,此其所以為悲壯,為值得令人贊美。人和大自然進行的斗爭,從古到今,有能夠戰勝的,也有未必能戰勝的,精衛填海神話所展示的就是未必能戰勝的一例。然而靠了精衛那種無比堅決的志愿,人們也不得不相信滄海終有一天會被它填平。此其所以為激勵人心,為具有“永久的魅力”。
《夸父逐日》神話,也是一個和大自然競爭未勝的悲壯故事。神話所展示的,是夸父的無比的英雄氣概,竟敢去追趕太陽,和太陽賽跑,最后夸父雖然因為止不住口渴在半路上犧牲了,但他那勇往邁進、凌厲無前的精神,卻是深深激勵人心一直令人向往的。
這段簡短的記敘文字,對于追趕太陽的夸父并沒有直接去描繪他的身體形貌,只從“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幾句話的暗示,便使人充分想像到夸父是如何碩偉壯大,確實堪稱“巨人”,這比直接描繪有力多了。
這段神話,有一段異文記在《大荒北經》中,內容與此大略相同。只是說夸父住在北方大荒的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山上,耳朵上懸掛著兩條黃蛇,手里把握著兩條黃蛇,是炎帝后裔后土的孫子,和這段神話略微有些不同,可以作為補充。
結尾說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林就是桃林,也就是《中次六經》所說的“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的桃林。畢沅的說法是可信的。這里產生一個問題:夸父逐日神話,是否有象征意義存在?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原始先民為了用簡單的事物說明巨大的問題,在他們創造的神話中采用象征手法不足為奇,中國和外國的神話故事中每每有之。夸父逐日神話肯定有它象征的意義,但究竟是象征什么卻不能確切知道,只能就我們所能理解的去加以推測。然而也是眾說紛紜。其中之一說夸父追日是為了尋求光明和真理。
他的口渴,說明他尋求光明與真理急需廣博的知識和巨大的力量,然而像黃河、渭水那樣豐厚的知識淵泉和威力也不足以解除他的口渴,他還要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沒有跑到他就在中途犧牲了,棄下的杖化為桃林,結下累累鮮桃,是為給后來尋求光明與真理的人解除口渴。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能推測理解的夸父逐日的神話的象征意義。
《鯀禹治水》只有六句話,四十二個字,就把四位神人參加的活動和父子兩代的斗爭全都忠實完整地記錄下來了,沒有一字一句是浮詞泛語。開頭“洪水滔天”四個字,突如其來,宛如今天電影序幕的特寫鏡頭,使之籠罩全文,作神話人物活動的有力背景,更是凌云健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對神話作出如此完美的記錄,真是像馬克思評價希臘神話時所說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文中“鯀竊帝之息壤”的“帝”,自然是天帝,中國古代神話有眾多的天帝,天帝又是誰呢?筆者小作考證,認為應是黃帝。因為《海內經》明明記載著:“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是黃帝的孫子,這里的“帝”應該便是黃帝。息壤是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只須掰下一小塊就可以積山成堤,因而是神話的寶物,能用以堙塞洪水。這里鯀的形象大有類于希臘神話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盜竊天帝神火,鯀盜竊天帝息壤,目的都是為了拯濟世人。他們都遭到嚴酷的懲罰,得到了相同的命運。普羅米修斯被鎖在奧林匹斯山上,讓禿鷹來啄食他的心肝;鯀被殺戮在羽山的郊野,經過三年尸體都不腐爛。到此為止東西方兩位尊神的情況就略有不同了;普羅米修斯展現的是他崇高偉大的獻身精神;鯀展現的卻是他還繼續在作堅韌不拔的斗爭。“鯀復(腹)生禹”,這就是他斗爭的結果;“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這就是父子兩代人共同斗爭取得的勝利。東西兩大相似神話所顯示的情景,在激勵人們斗爭意志方面,東方的這段神話似乎更有足多者。
《黃帝擒蚩尤》是黃帝和蚩尤戰爭的中堅戰。這場戰爭,規模宏偉,曠日持久,從神話中反映出來的原始社會這兩大部族的斗爭,實在具有史詩般的氣概。即以本段所寫黃帝擒蚩尤而言,也是異同多端,眾說雜出,從戰國到唐宋時代,增生未已。本段所寫則是它的梗概,也是寫得極簡明扼要的,在不滿五十個字的記敘中就把這場戰爭的輪廓鮮明地勾畫出來了。
由于是神話,作戰雙方所施行的都是神通法術,所調遣的都是具有神通法術的天神,看來幾乎便是一部《封神演義》的縮影,當然,較之于《封神演義》,這里所寫卻要樸質多了。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派遣去對付敵人的大將,是生有翅膀的應龍。“應龍畜水”,打算用水來做進攻的武器,這也正是龍類的擅長。不料蚩尤卻請來風伯雨師,縱起一場大風雨,以水攻水,使“畜水”的應龍也招架不住。最后,黃帝才從天上調遣下他的女兒魃來,風雨一下止住了,于是擒殺了蚩尤。神話所寫,黃帝代表正義,蚩尤代表兇殘邪惡,最后勝利讓給了代表正義的黃帝。
此外,作為蚩尤,也有民間寄予的同情,那同情便表現在蚩尤遭擒殺以后的傳說多端。如說宋山楓木之林,是蚩尤拋棄的桎梏所化(《大荒南經》);又如說東平郡壽張縣有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皇覽·冢墓記》);又如說“解州鹽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夢溪筆談》卷三);又如說“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述異記》卷上);等等。都可以見到群眾對這個失敗英雄所寄寓的同情和哀思,是否由于蚩尤是地域的祖神呢?
從以上幾則神話的論析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神話雖然零散,卻十分豐富。它的最大特點是神話人物的歷史化。黃帝本來是神話人物,卻有大量古史傳說豐富著他,甚至司馬遷的《史記》把他列為《五帝本紀》的首篇,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和第一代皇帝。神話傳說的歷史化在文化史上是普遍現象。“歷史化”在西方神話學中謂之“愛凡麥化”(E——uhemerize),這是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愛凡麥提出的理論。他認為神話中的人物本來都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帝王或英雄。神話中含有史跡,神話是歷史神化了的結果。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歷史》,就是把神話作為信史來記載的。不過中國神話的歷史化比希臘要猛烈得多,它甚至把歷史因素滲入神話的結構中去,整個改變了神系而為帝系,以致中國漢族神話中沒有像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那樣以宙斯為首的完整的神系,卻有著大致人化了的“帝王世系”。人們不把神話解釋成歷史,而把業經改造的古代神話當作“歷史”予以接受。大約由于我國農業文化的早熟,比較注重實際,又有早期“史官文化”的發展,排斥了宗教文化,也與儒家以孔子為首的“不語怪力亂神”而比較重視理性主義有關。這也絕不是說我國典籍中的古代神話缺乏幻想,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鯀禹治水》都是絢麗多彩,很有氣勢。但漢族神話比較重視生產經驗和人的因素,也是一大特點。我國漢族洪水神話《鯀禹治水》雖然可能比較晚出,但能突破“再造人類”的原始模式而開辟新境,人并沒有逃上“方舟”或避之“葫蘆”,洪水也沒有自動撤退或被上帝召回,而是被神化了的英雄采用人的方式從事工具勞動,經過長年艱苦勞動而“治平”的。因此《鯀禹治水》是全世界百多種洪水神話中最優秀的一種(參見楊公驥《中國文學》)。即使在自然神話中沒有明顯的歷史化的情況下,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也都集中表現出我們民族的靈魂與遠古文化的精粹,保留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從而激勵我們發揮更大的潛能作用,在文化史上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
上一篇:散文·蘇轍文《黃州快哉亭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秋瑾詩《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