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游泳
1965年7月30日
平生江海志,今日得稍舒。
一片大空闊,海洋良無殊。
萬眾競游躍,吾道誠不孤。
自強到彼岸,何必欲乘桴。
人民事業盛,高潮永不枯。
注釋:
舒——伸展。
大空闊——廣闊而沒有阻礙視線的東西。
良無殊——的確沒有什么差別。
吾道誠不孤——古人有“吾道不孤”之說。弟子問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鄰。”意指在我現在行走的道路上,不是我孤單一人的,是有志同道合的人與我為伴的。這里的“道”,名詞作為動詞,指走在路上,后來漸漸演化成追求、信仰。詩中“吾道誠不孤”,是指我們的追求、信仰、主張的確不是孤立的。“誠”,詩中為“的確”之意。
彼岸——彼:那、那個。彼岸:指對岸。
桴——小筏子。《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賞析:
1965年7月30日下午,陳毅同志和周恩來總理陪同緬甸奈溫主席和隨行的緬甸貴賓在上海吳淞口附近的月浦靶場,觀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上海部隊和上海民兵軍事表演后,來到長江口下水游泳,并揮筆寫下了這首五言古風。
首聯寫長江暢游的感受。“平生江海志”是詩人一生的追求。1919年,18歲的陳毅同志乘船經長江去上海,又從上海乘“麥浪號”貨輪遠赴法國勤工儉學。“江海志”在年輕時代就刻在了心上。立志救國、報國,是陳毅同志年輕時的志向。“今日得稍舒”是寫實,指作者于今天稍有余暇在長江里伸展一下肢體了。“得稍舒”,看似在游泳,但從側面窺知陳毅同志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因為平日的繁忙,所以今日才“得稍舒”。
次聯寫景。萬里長江一馬平川,視野十分開闊,與海洋的確沒有什么區別。此時此刻,作者的心胸更加開闊,意志更加堅定,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后三聯。“良無殊”與“大空闊”互相呼應,“大空闊”抓住了長江之魂、之靈,既突出了長江的長,也凸現了長江的寬。而“良無殊”從側面烘托出長江的長與寬。
后三聯是借景抒懷,借物言志。“萬眾競游躍”是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搏擊風浪的場景的再現;后五句則是針對當時國內、國際形勢發出的吶喊。一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是不怕孤立的!二是作者用比興手法,讓“吾道誠不孤”和“何必欲乘桴”形成強烈的對比,堅信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我們一定能夠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設好自己的國家,到達勝利的彼岸。最后兩句是作者對人民的事業的贊美,“盛”與“高潮”疊加,形容人民的事業如同眼前旺盛的江水,高潮迭起,永遠也不會枯竭。
這首詩語句平實,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作者用游泳勵志,又借江水抒懷,其意境深幽,歌頌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上一篇:陳毅《長江大橋》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長相思·冀魯豫道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