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溫
綠原青垅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
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關中大旱,餓殍遍野,而豪門權貴卻置民生疾苦于不顧,汲井移花,怡然享樂,目矚此景,青年詩人呂溫寫下了這首針砭現實、諷刺權貴的詩作。
首句寫旱情之嚴重。“綠原青垅”本顯示出田稼禾苗的旺盛,而接以“漸成塵”三字,則寫出了旱情愈來愈重的延續狀態,揭示出其可怕的后果——生機呈露的綠原正在變為焦土,更增加了人們心如火燒的焦灼感。在旱情如火、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那些權貴們在干什么呢?“汲井開園日日新”。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汲井取水不是抗旱救災,而是開園圃,移花木,娛情享樂。這里,“日日新”的小園圃與千里“漸成塵”的“綠原青垅”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作者未有一字的議論,而對權門的揭露之意已深寓其中。不僅如此,權貴們還“四月帶花移芍藥”,四月本不是移花的季節,更何況要帶花移栽珍貴的芍藥,足以見出其事之難與其培養之精心。此句以帶蕾移花的傾心關注與千里田禾干枯即死而無人過問相反襯,舉此一端,作者對權貴的譴責諷刺之意已隱然而出,讀者自不難體味。然作者仍覺意猶未盡,不由慨然深嘆:“不知憂國是何人?”蘊蓄已久、深埋于作者心中的憂憤不平之情終于噴泄而出,使全詩的題旨豁然貫通。“不知”是對以“權門”為代表的整個上層統治者的批判與揭露,從另一方面也正見出作者憂國憂民之心的沉重與熾熱。此詩通篇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前三句敘事寫景,而譴責之意寓于景中,末句議論,畫龍點睛,卒章見志,筆法嚴整,立意高妙。
貞元十四年的這次大旱,史書無載,唯韓愈于貞元十六年從長安歸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時所寫《歸彭城》詩中有“前年關中旱,閭井多死饑”之句,可與此詩相印證,因此,此詩不僅藝術高妙,而且在史料上亦可補正史之闕。
上一篇:宋之問《渡漢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南朝無名氏《讀曲歌(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