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于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2】,因平原君謂趙王曰【3】:“秦所以急圍趙者, 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4】, 已而復歸帝, 以齊故。今齊閔王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于外【5】,今又內圍邯鄲而不去。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6】,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7】,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 周烈王崩, 諸侯皆吊, 齊后往, 周怒, 赴于齊曰:‘天崩地坼, 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 后至則斮之?!醪慌唬骸赤? 而母, 婢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 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 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仆乎? 十人而從一人者, 寧力不勝、智不若邪? 畏之也?!濒斨龠B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濒斨龠B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毙猎芸烊徊徽f曰:“嘻! 亦太甚矣, 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8】, 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 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 醢鬼侯。鄂侯爭之急, 辨之疾, 故脯鄂侯。文王聞之, 喟然而嘆, 故拘之于牖里之庫百日【9】, 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 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閔王將之魯, 夷維子執策而從, 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 彼吾君者, 天子也。天子巡狩, 諸侯避舍, 納筦鍵, 攝衽抱幾, 視膳于堂下, 天子已食, 退而聽朝也?!斎送镀浠a, 不果納。不得入于魯。將之薛, 假涂于鄒。當是時, 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10】:‘天子吊, 主人必將倍殯柩, 設北面于南方, 然后天子南面吊也?!u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將伏劍而死。’故不敢入于鄒。鄒魯之臣, 生則不得事養, 死則不得飯含【11】, 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 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 梁亦萬乘之國, 交有稱王之名, 睹其一戰而勝, 欲從而帝之, 是使三晉之大臣, 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 而予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br>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12】,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 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彼燹o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注釋】
【1】魯仲連:齊國的名士,善于出謀策劃,常周游列國,為人排憂解難,而有功不居,不肯仕宦任職,保持高風亮節,最后逃隱于海上。
【2】客將軍:他國人為魏將,故稱客將軍。辛垣衍:人名。間入:潛入。
【3】平原君:趙國公子,名趙勝,戰國四公子之一。趙王:指趙孝成王,名丹。
【4】齊閔王: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閔王同時稱帝,后齊閔王取消了帝號,秦王亦不稱帝。
【5】百萬之眾抑于外:指秦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大破趙將趙括大軍。于長平(山西省高平縣西北),坑殺降卒四十萬。
【6】鮑焦:春秋時隱士,荷擔采樵,不滿現實,抱木而死。
【7】齊威王:齊桓公之子,名田嬰齊。
【8】鬼侯、鄂侯、文王:商紂王時三個諸侯。文王即周文王。
【9】牖里:地名,河南省湯陰縣北。庫:監牢。周文王曾被囚于牖(又稱美)里。
【10】鄒之孤: 鄒之新君。因鄒新喪君, 故稱孤。
【11】飯含: 古時人死后, 殯葬時, 將粟米放人死者口中叫飯, 將珠玉放入死者口中稱含。
【12】公子無忌: 魏國公子信陵君, 名魏無忌, 亦為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賞析】
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云:“齊有倜儻生, 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 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 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 拂衣可同調?!痹娭谐錆M了李白對魯仲連的崇拜之情, 這同《魯仲連義不帝秦》這篇文章所塑造的魯仲連的形象是分不開的。
《魯仲連義不帝秦》選自《戰國策·趙策三》, 它記敘了齊國名士魯仲連見義勇為, 堅決反對尊秦王為帝, 解救趙國邯鄲之圍的故事。當時趙國長平之戰受挫之后, 秦軍包圍了邯鄲, 魏國援救趙國的軍隊畏懼秦國,不敢前進, 魏王派辛垣衍勸趙國尊秦王為帝, 以求解圍??陀魏惖聂斨龠B聞知此事,挺身而出, 義正辭嚴地譴責了辛垣衍, 曉以利害,使其折服。秦軍聞之, 為之退軍。文章故事性強, 人物性格突出, 論辯之辭, 氣勢磅礴, 是一篇文學性很強的佳作。
這篇文章共十段, 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前三段是第一部分, 它先交代故事的背景, 寫魯仲連見魏客將軍辛垣衍。文章開篇即寫當時的態勢, 文筆簡潔, 語言精練?!扒貒w之邯鄲”一句即將局勢危急的氣氛突出出來。邯鄲是趙的國都, 趙軍大敗之后, 國都被強大的秦國軍隊包圍, 其形勢之緊急, 可想而知。僅此一句就為全文的展開創造了特定的背景環境。此時魏王遣將軍晉鄙救援趙國, 卻“畏秦, 止于蕩陰, 不進”, 這樣就將原本就很緊張的氣氛推到更加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一段寥寥數語將事件所及的三方面——趙、秦、魏, 及其基本狀況交代得一清二楚, 為下文寫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大的背景。
第二段寫辛垣衍勸趙王帝秦。魏國不但不能救助趙國, 反而派人勸趙王尊秦昭王為帝, 這段為魯仲連的活動提供了對立面。先寫辛垣衍“間入邯鄲”扣合上段交代的邯鄲被圍的緊迫局面?!耙蚱皆^趙王”則表明了平原君在趙國的決策者的地位。為后面寫平原君面對危局無可奈何作鋪墊。接著辛垣衍對平原君說的一番話, 具體地表現了魏王魏將及辛某自身對秦國的錯誤判斷和對秦國的畏懼心理, 提出了“帝秦”的主張。而平原君對此主張卻是“猶豫未有所決”, 無可適從。這段通過辛垣衍之口似是而非地提出解邯鄲之圍的方法, 為后面寫魯仲連的譴責樹立了靶子。
第三段寫在趙君臣上下進退維谷之際, 魯仲連挺身而出, 欲見魏客將軍辛垣衍。這段先點出魯仲連適在趙被圍之城邯鄲之中,然后通過寫魯仲連與平原君和平原君與辛垣衍之間的兩組對話,在對照之下對各人的性格初步有所表現,但重點是寫魯仲連。首先在魯仲連與平原君的對話當中,魯仲連見義勇為,有主見,有膽識的性格即得以展現。他在“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后,即見平原君,急切地問:“事將奈何矣?”迫切之情甚于趙國人。而平原君雖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此時卻束手無策,心情沮喪,文章重復“勝也何敢言事”,就體現了他猶疑寡決的個性。與之相對,魯仲連既堅定又有主見,他責備了平原君無能,隨即請平原君安排他與辛垣衍相見,欲“責而歸之”。接著在平原君和辛垣衍的對話里,刻畫這三個人物。文章通過辛垣衍的口將魯仲連是何等樣人進行評價,“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并寫出辛垣衍自感到帝秦的主張難以說服魯仲連,因而想回避矛盾,以自己是“人臣也,使事有職”為托辭,一方面掩飾自己在帝秦問題上的觀點,為自己開脫,一方面借此謝絕與魯仲連會見。但平原君不斷要求,辛垣衍才不得不答應與魯仲連見面。這段對話已透露出辛垣衍與魯仲連在“帝秦”問題認識上有差距,這樣就為下文寫辛、魯騁辭競說,唇槍舌劍的正面交鋒張本。
第二部分,即第四段,寫魯仲連會見辛垣衍,提出助趙抗秦的主張,為辛垣衍闡述“帝秦”之害,進一步表現了魯仲連見義勇為的品格。這部分主要針對救趙的問題而展開。文章先寫魯仲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迫使辛垣衍先發問,為魯仲連步步駁斥辛垣衍帝秦之論蓄勢。辛垣衍雖然知道魯仲連是高士,但他還是把魯仲連久居圍城而不去看成是懷有個人目的,這種對魯仲連人品的不理解,引發了魯仲連訴說他此舉的意旨。他先引春秋時隱士鮑焦為例,表白自身,微諷辛垣衍對自己的不理解。然后批評秦國“棄禮義,上首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是兇殘暴虐的虎狼之國。表示如果尊秦為帝的話,“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并針對辛垣衍的不理解點出見辛垣衍的目的,“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赴也”,提出助趙抗秦的主張。接著就助趙的問題,魯仲連提出使燕梁楚齊皆助趙,而辛垣衍以梁將的身份提出“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的疑問,就辛的疑問,魯仲連從而指出“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進而陳說帝秦之害,委婉地批評辛垣衍的帝秦主張。這里魯仲連巧妙地引用齊威王尊周王室的故事,說明天子貪求是理所當然的,而諸侯對天子的非分苛求是很難容忍的,從而側而地表明秦如果稱帝,必然得寸進尺,諸侯將不堪忍受,因此尊秦為帝是利害攸關的大事。同時也表明即使尊秦為帝,秦也不會解圍,反而會更貪得無厭,批評辛垣衍勸趙尊秦為帝,秦就會自然退軍的論調。這部分文章著重就助趙這方面表現魯仲連反對帝秦的觀點,通過問答,引出對帝秦利害的陳訴,引古證今,體現了魯仲連的高尚品格,而辛垣衍則目光短淺,只從勸趙帝秦而不損害梁國利益的角度看問題,雖受到魯仲連委婉的批評,但并沒有完全被說服。
文章的第三部分,即第五至第八段,寫魯仲連針對辛垣衍視秦與諸侯關系如主仆的錯誤看法,進一步陳說帝秦之害,義責辛垣衍。這部分文章主要從魏國及魏國君臣的利益出發,闡訴帝秦之害,更進一步使對方認識到帝秦之論的荒謬、短視及危害,使對方最終放棄了帝秦的主張。
第五段,承上一轉,寫辛垣衍受到魯仲連的批評, 自感理虧,卻又不甘心,于是轉換了話題,用仆人畏主人的比喻來反駁魯仲連,企圖難住魯仲連。但是辛垣衍的比喻非但沒有難倒魯仲連,反而使魯仲連抓住了破綻,乘勝追擊,置辛垣衍于更為窘迫的境地。魯仲連針對辛垣衍比喻中明顯的自卑自賤,追問道“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迫使辛垣衍就范。在得到對方肯定的答復后,魯仲連不失時機地以一個極其大膽而夸張的假設“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給辛垣衍以致命的打擊。以一般道理而論,這一假設似“亦太甚矣”,是不能成立的,故而使辛垣衍“怏然不悅”。但是經魯仲連一番解說,闡明了這一假設并非夸張。魯仲連以商紂王烹醢鬼侯、脯鄂侯,囚文王姬昌的歷史典故為證,說明主令仆死是很輕易的事,言外之意,秦稱帝后,令諸侯死則亦易如反掌。道理說清了,最后反問一句,同為一國之君,為什么要走到被別人烹醢的地步呢?語氣咄咄逼人,不容置辯。
第六段,寫魯仲連以鄒魯之人不納齊閔王為例,闡明國家弱小亦不應自輕自賤的道理,批評魏國君臣中的帝秦主張。這段先寫到處逃亡的齊閔王, 自恃原為大國之君,鄙視弱小的鄒國、魯國,以天子自居,提出諸多不合時宜的無理要求,導致小國的反感。魯、鄒雖弱小但不卑不亢,終于沒有接納盛氣凌人的齊閔王。對照之下,魏國君臣的行為太可悲了。緊接著魯仲連又刺中對方一劍,他指出“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批評魏“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這段寫魯仲連從國格禮法上義責辛垣衍,入木三分。
第七段,從魏國君臣的切身利益方面,分析帝秦的危害,揭示帝秦不僅損害趙國的利益,也同樣要損害魏國君臣的利益,從而駁倒帝秦之論。前面魯仲連著重就諸侯國君方面闡述問題,這段則側重從諸侯大臣方面闡述,矛頭直接指向辛垣衍,前面多以古論今,而這段則依理推測魏之未來,指出秦如無人阻止其稱帝的話,那么接踵而來的便是“變易諸侯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結果必然是“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這段推論極切中要害,因為魏國君臣及辛垣衍自身就是出于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短視懦怯,茍且偷安,才提出帝秦之論的,而這里就針對這一點批判,是很有見地的。文章至此,分析透辟, 入情入理, 令人折服。
第八段寫辛垣衍被魯仲連說服。這段照應前文, 先寫辛垣衍在行動上表現對魯仲連的折服, 再以“始以先生為庸人,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的話, 表示對原來不理解魯仲連的為人的追悔和他對魯仲連由衷的稱贊。這樣既寫出了辛垣衍對魯的佩服, 同時也照應了第二部分開頭所言, 使文章結構更為嚴謹。最后“吾請去, 不敢復言帝秦”明確表現辛垣衍被說服, 放棄了帝秦之論, 同時也照應了第一部分魏提出帝秦之論, 宣告這一主張的失敗。這一部分魯仲連的批評更為深入, 同時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更為生動具體了, 與辛垣衍自私怯懦, 目光短淺, 自卑自殘相對, 魯仲連見識深遠, 無私無畏, 堅持正義, 耿直不阿的形象相當突出了。
第四部分即第九、十兩段, 照應開篇寫秦軍退軍, 刻畫和表現魯仲連功成不居, 鄙視富貴的瀟灑的人生態度和超逸的高風亮節。第九段寫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對秦將起了巨大的威懾作用, 秦軍“為卻軍五十里”。接著以簡潔的筆墨交代魏信陵君奪晉鄙軍權以救趙, 照應開篇, 表現局勢轉危為安, 以此突出魯仲連之功。
最后一段寫平原君為魯仲連慶功, 欲厚加封賞, 表現他對魯仲連的功勞重視和感激。而魯仲連卻辭絕封賞, 他認為天下之士者, 就應仗義勇為, 為人排患釋難, 而無所取, 不然即如同重利的商賈。生動地表現了魯仲連不僅是見義勇為, 富有遠見, 不畏強暴的英雄, 而且是不慕榮利, 功高不居的高士。他那瀟灑飄逸的風范, 成了歷代封建士人崇尚的榜樣之一。
這篇文章不但波瀾起伏, 大氣磅礴, 而且結構嚴謹, 語言生動, 更為突出的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文章通過人物的對照, 在個性化的對話中刻畫人物性格, 把人物的個性表現得鮮明而深刻, 如平原君遇事驚慌失措, 優柔寡斷; 辛垣衍自卑猥瑣, 見識淺陋, 自私自利; 而魯仲連見義勇為,不畏強暴, 功高不居, 善于論辯, 臨危不懼, 瀟灑超逸的形象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用層層剝筍之法, 文力健舉, 長于氣勢, 不愧為千古傳譽的文學佳作。
上一篇:《古文·魏公子列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魯仲連義不帝秦》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