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劉鶚小說《老殘游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第二回 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全文略,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本《老殘游記》)
劉鶚(1857—1909),字鐵云,別號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劉鶚1888年以同知職銜在河南巡撫吳大澂處參與治黃工程,繼任山東巡撫張曜手下黃河下游提調官。因治河有功,被新任山東巡撫福潤保薦到總理衙門,得以知府任用。這期間,劉鶚曾應洋務派官僚湖廣總督張之洞征召,往湖北商議借外債修筑蘆(溝橋)漢(口)鐵路事。同時也曾向直隸總督王文韶上書,建議用外資修筑津(天津)鎮(江)鐵路。因大力倡導借外力開礦筑路,被同鄉京官群起而攻之,并被開除了“鄉籍”。自此,“漢奸之名大噪于世”。
1897年,劉鶚又受德商之聘,擔任侵華經濟組織福公司的華人經理,主辦山西礦務。所以一再被頑固派官僚彈劾,要求皇上以“通洋”漢奸的罪名“明正典型”,“就地正法”,因外國人保護才得幸免。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侵占北京,都人苦饑,道殣相望。劉鶚捐銀一萬二千兩,加入救濟會,并由滬至京,進行救濟工作。先成立平糶局,向俄軍購買太倉糧食賑濟難民;又附設瘞埋局,掩埋無主尸骸,還冒險收葬了反抗侵略犧牲的俠士大刀王五。事后,被清廷加以“私售太倉粟”的罪名流放新疆,直到病死。(參見羅振玉《劉鐵云傳》)
劉鶚學問博雜,理學、佛道、金石文學,乃至醫算占卜都有造詣,也善時文。著述豐富,獨以長篇小說名世。這部小說是劉氏在北京時所作,共二十回。1903年,署名“鴻都百煉生”在《繡像小說》中發表十三回;后又在天津《日日新聞》上連載。另有續集六回,也于1906—1907年間在《日日新聞》刊出。1935年由良友圖書公司印成單行本。此后則有多種版本行世。
劉氏后人曾說,《老殘游記》是一時興到筆墨,初無若何計劃宗旨,亦無組織結構(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其實并非沒有主旨。“自敘”云:“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神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 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劉氏此書,正是身當末世,深感“棋局將殘”,為“家國”痛哭,為社會呼吁而作的。
《老殘游記》以揭露玉賢和剛弼這兩個酷吏的暴政為主要內容,批判了清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現實。所謂“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第六回),是對于那些所謂“清官”的本質的尖銳揭露。小說把矛頭對準名為“清官”的酷吏,認為他們最具有欺騙性: 他們殺人誤國,還被當作“救世觀音”。這種見解自有其深刻之處。所以魯迅稱贊它“言人所未嘗言”。
主人公老殘,是劉氏所精心刻畫的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也可以說是劉氏自己寫照。他,30多歲,不通八股,卻精于醫道和治水工程。不是官吏、幕賓,卻到處受到當權者的尊重。他關心民生疾苦,以自己的醫術為人治病,又憑自己的特殊關系揭發殘害人民的贓官酷吏。他一方面痛恨腐朽的官僚社會,另一方面又出入官場,靠顯達的官僚朋友如白子壽等作后臺懲治酷吏,平反冤獄,一方面清醒地認識到“治天下的又是一種人才”,不能靠“四書”、“五經”,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超越儒家的“仁政”理想。所以,他不能有更大的作為,只能當一個心在朝廷的江湖名士。這反映了作者的改良思想與現實的矛盾。
《老殘游記》作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有批判現實、宣傳改良、結構松散、筆無藏鋒等譴責小說的一般特點。但藝術上又自有其獨到之處,即如劉大杰所說,以“游記式的記事體”與簡潔圓熟的語言,明快生動地刻畫人物,描繪山光水色,“非清末一般小說所能及”(《中國文學發展史》)。所以魯迅稱贊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中國小說史略》)。例如關于剛弼的性格、翠環的悲史、逸云的身世、大明湖的風景、白妞說書、桃花山月夜、黃河冰雪等篇章,都是很突出的。
選文錄自《老殘游記》第二回。基本內容是描寫濟南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色和王小玉說書的情景。原書回目上句“歷山山下古帝遺蹤”與內容重點不太相符。但這回書卻是歷來膾炙人口的篇章,在全書中也最能體現魯迅所說的“敘事狀物,時有可觀”的藝術成就。
在小說中,作者既能以一個游客的視角廣泛地記述見聞,又能充分地利用傳統詩畫的藝術經驗表情達意,從而突出了主人公老殘的名士性格。這樣,那些似乎沒有明確目的的寫景狀物片斷。與全書主人公的塑造之間也就有了內在聯系。
全文內容分兩大部分: 第一到四自然段是“游湖”,描寫千佛山、大明湖風景;第六到十七自然段是“聽書”,刻畫明湖居王小玉的唱書技藝。兩大部分截然不同的內容,以第五自然段為過渡,按時間順序自然組合。
第一部分“游湖”分三層: 第一自然段是小引;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是主體,第五自然段是游覽尾聲,并向第二大部分移動。第二大部分“聽書”,以時空轉換,又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六到七自然段是第一層,敘聽書前的有關情況;第八到十七自然段是第二層,寫聽書的具體情景。總之,這兩大部分先寫目睹,后述耳聞。目睹的景物是以大觀小,寫景見意;可聞的音樂則陪襯烘托,化聽為視,讀來令人覺得繪色繪聲,文巧筆妙,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
先說以大觀小,寫景見意。
小說的第一部分“游湖”,主要寫景。
劉鶚是精通畫理的;至少,他的寫景藝術非常合乎畫理: 他既引導讀者“步步移”、“面面觀”,以游動的視點、從微觀上把握具體景物的個性特征;又從宏觀視野上推出景物的總體印象,讓讀者“以大觀小”,領略大意,窺其精神,從而獲得豐富的美感。試看小說第一自然段的寫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是一幅掃描式的大全景,讓讀者鳥瞰齊魯一帶的寥廓秋光,給人明麗宜人之感;主人公一路“頗不寂寞”的心情,也令人感同身受。進了濟南城,又是一個掃描式的大全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下子把泉城濟南的地方特色推到眼前。這個景象,對老殘來說是很新鮮的。他這江南人看慣水鄉城市的水巷小橋、人家枕河,面對泉城的特殊風物,自然感到新奇。在這里,“江南風景”是虛,它被當作一個概括化的參照意象,安置在以泉水、垂楊為特征的濟南城意象的背景上,一虛一實,產生強烈的視覺反差,從而突出了眼前實景的鮮明個性。也可以說,這是將“以大觀小”的宏觀視角與以形寫神的微觀把握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這種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貫串在重點景物即第二至四自然段對大明湖園林的描繪中。
在第二自然段里,值得注意的是對歷下亭的描寫。亭子什么形狀,沒有細說,只用“油漆已大半剝蝕”一句帶過。然后寫道:“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書’。”這里大有講究。宋人畫論認為,樓觀亭榭,是畫面的眉目,是景觀“勝概”的標志。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的外貌,是聯語“歷下此亭古”的印證;而“濟南名士多”,又點出了濟南的文化背景;杜工部的詩句、何紹基的書法,都顯示了這個破舊的歷下亭的巨大文化價值,非特書一筆不可。接著,移船到了鐵公祠。
老殘沒有仔細觀光鐵公祠,卻把視線投向南面的千佛山。這已是第三自然段的內容。但見山上梵宇僧樓、蒼松翠柏,高下相間,丹楓掩映;火紅、碧綠、雪白、靛青,好不鮮明。這是實寫,也是寫意,是老殘視覺感官所攝取的最強烈的印象。南宋初年的趙千里兄弟繪畫,以色彩豐富著稱,這里,作者又將趙千里繪畫色彩的概括化的意象與眼前千佛山風景色彩的意象虛實對照,使讀者加大了感受的深度。但是,大明湖景物如何?作者以老殘正對山色贊賞不絕,“忽聽一聲演唱”,低頭看去的手法托出: 清澄如鏡的湖面,映著那千佛山的倒影,顯得格外光彩,比上面真的千佛山還好看。這一聲演唱,將老殘的審美注意力從高處遠處拉回到眼前,投向一個更為絢麗、更為神奇,但卻是十二萬分虛幻的境界,并用了絕妙的園林“借景”的藝術手法: 鐵公祠遙對千佛山是借;湖面又把山色借色水中,成為仰借;湖南岸那一片帶著夕陽、水氣的粉紅蘆花,也被借入而成了這湖鏡的邊框和上下兩個千佛山大畫屏的共同底座,給這片景觀增添了特殊的亮色。于是,遠近相連,內外交通,虛實相映,上下生輝,造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彩色空間。最后在第四自然段里寫了老殘的感觸和游蹤的轉換。
這樣的大好風景,竟然沒有什么游人,老殘好生奇怪。盡管他的感受是強烈的,但還沒有加以概括。而大門里楹柱上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正好道出了他心中的感受。所以他暗暗點頭道:“真是不錯!”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段之一就是文學點染,即以匾額聯語和詩詞題詠點景。這本是文人雅士們欣賞實踐中的藝術創造,或描寫景物,或借景寓情,都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它在園林里成了景物的一部分,既是對景物的美化,也能發揮其潛在審美效益: 或者引導游人探賞風景的奧秘,或者啟示游人深化自己的感受,使游園欣賞從審美觀點上升到審美理解的更高層次。作者在此不露痕跡地運用了這種手段,通過老殘的贊賞,為這一片景觀點睛傳神。這也是在微觀基礎上的宏觀把握。接著,介紹了鐵公祠大致的結構布局。鐵公祠是大明湖景區的主要建筑,把它放到最后,既符合游覽的順序,又不掩蓋這片景區的主要特點。繼而,經過水仙祠,以寫歷下亭后面的景觀與前文呼應作結。
至此,老殘對于大明湖的勝景已從微觀到宏觀作了多側面的觀賞。作者將繪畫、園藝、文學和歷史融會貫通,虛實結合,引導讀者移步換形,面面觀照,領略了大明湖、千佛山的神韻,使讀者間接地體味到老殘不同心俗的名士風范。
再說烘托陪襯,化聽為視。
小說的第二部分“聽書”,主要狀物。
如果說,第一大部分充分表現了作者寫景的才能,那么,這一部分則顯示了他狀物——狀聲這種無形之物的高超本領。具體作法是烘托陪襯,化聽為視。前者是間接的,從群眾的反映、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說唱等來渲染氣氛、突出主體;后者是直接的,用各種能看得見的形象去比擬看不見的聲音,把聽覺轉化為視覺,讓讀者在想像中“看見”白妞演唱的“絕調”。
第六自然段寫老殘聽到的議論。老殘游湖加城,先在街上看見黃色的“招子”,引起疑問;以后“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是打算去聽書的話。老殘更覺奇怪: 一張普通的“招子”何以就舉國若狂? 回到高升店,茶房從白妞的受業根基、先天條件和好學習敢創新等三個方面說明了白妞唱書藝術能雅俗共賞、聽眾傾倒的原因。白妞如此出奇,超出常人想像,老殘自然“不甚相信”。其實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以上寫老殘耳聞關于白妞的種種說法,這“滿城盡說王小玉”的盛況,使人感到白妞無處不在,完全占據了濟南人的精神世界。這是情節發展的基礎,整體環境的渲染。
第八、九自然段,寫老殘到明湖居所看到的情況。因為高升店茶房把白妞說得很神乎,老殘心存疑竇,并不以“要早去”的忠告為意。所以,次日早晨,先到南門城內看了“舜井”,又到歷山腳下看了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這一則為點題(否則“歷山山下古帝遺蹤”的題目就沒有著落了),二來也為下文作引。老殘雖說“不甚相信”,但還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光景。而情況果不虛傳: 偌大一個園子,一百多張桌子已坐得滿滿當當,中間七八張桌子雖然空著,卻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字條。老殘只好花了二百錢弄了一條小凳兒坐在人縫里。但戲臺上只擺了一張桌子,兩張椅子,一面板鼓,兩個鐵片,一個三弦,別無長物,使偌大的戲臺顯得空蕩蕩的。老殘看了不覺好笑。只見園子里來來往往,約有一二十個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人。看來,不吃飯早早來候的人還真不少! 這些描寫,進一步襯托了白妞的藝技之高,是對前一段描寫的深化。
第九自然段進一步寫聽眾。十一點鐘,只見轎子漸漸擁擠,許多便衣官員帶了家人陸續進來。不到十二點,場子已滿。官紳士兵,嘁嘁喳喳,雖然等了幾個鐘點,情緒仍然很高。連官僚們也來恭候,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不尋常的。足見白妞的魅力及其在藝壇上的地位。
到此為止,都是外層描寫,為白妞出場作鋪墊。即用陪襯手法來突出白妞。著名古典小說評點家毛宗崗稱陪襯為“以賓襯主”。通常有反襯、陪襯兩種。反襯如背面傅粉,對比鮮明;陪襯若錦上添花,相形出色,各有用場。這里用陪襯法適得其所。
第十自然段,行用琴師的演奏來陪襯。其貌不揚的琴師,以他令人“入耳動心”的琴藝預示了白妞演唱的不同凡響。因為好的演唱,必有好的琴師“托弦”。這是第一層陪襯。
第十一自然段寫黑妞說書,是第二陪襯。這一層妙在不忙說破。毛宗崗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回首的批語中說“文章之妙,妙在猜不著”,“惟猜測不及,所以為妙”;又說:“讀書之樂,不大驚則不大喜,不大疑則不大快。”在此劉氏,也是故意讓讀者驚喜的。他寫黑妞的演唱用了最高的贊詞,真是使人“嘆為觀止矣”。但到她唱完才借聽眾之口說“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
這兩層陪襯,已經把讀者的好奇心激發到了極亢奮的狀態。讀者的“期待視野”正盼著主角的降臨。自第十三自然段起,作者便使出絕技描述白妞的藝術造詣。
首先是肖像描寫。“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卻“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與黑妞比較,多一種清秀含蓄的天然風韻。最妙的是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這排比而成的博喻,又具體,又抽象,比《詩經》里面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是一番創造。誰見過黑水銀,更不用說白水銀里養著的黑水銀了。然而,這誰也沒有見過的新奇獨特的比喻性組合意象,卻使人想到了白妞那黑白分明、晶瑩閃灼、顧盼傳神的雙眼,有無窮的魅力。所以她只把兩眼向臺下一掃,“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 滿園子聽客的魂魄都被吸引而去,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見響”! 僅這一段肖像描寫就征服了讀者。這里,結合肖像描寫還有一點技藝的暗示: 只見白妞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正如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里白妞肖像描寫所必須的點染。從整體來看,這段肖像描寫是顧愷之“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的畫理的成功運用,而兩片頑鐵則預示了白妞非凡的音樂素質,也使她有了顧盼生輝的靈氣。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是對王小玉唱書藝術的直接描寫。先描寫聽眾的感受: 雖然聲音初不甚大,但“覺得有說不出來的妙境”,從五臟六腑到每一個毛孔,渾身都感到“伏貼”、“暢快”。文章用“像熨斗熨過”和“像吃人參果”這樣間接的比喻意象和極其夸張的語氣,充分傳達出了聽眾的審美心理。接著便具體描寫王小玉演唱的情景。對于音樂的描寫,無論中外,古來就有成功的經驗。亞里士多德的《心靈論》,公孫尼子的《樂記》都懂得用“感覺挪移”(通感)來把握看不見的聲音。東漢初年的經學家馬融的《長笛賦》,唐代詩人元稹的《善歌如貫珠賦》等,對音樂也有出色的描繪。他們使人“以耳為目”、“聽聲類形”、“心想其狀”,溝通了視、聽、味、嗅,乃至觸覺等各種感官,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劉氏在這里對前人的經驗有所繼承,也有超越。先是寫白妞的高音唱腔“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綱線拋入天際”,令人不禁暗暗叫絕。這就化聽為視了。接著一段“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描述之后,作者又以登山的感受來比喻:“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翻至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就大大超了前人止于五官溝通的界限,把內心的感覺及整個形體的經驗都調動起來了。如果說,前面運用通感,只是用語言“描述”,把聲音形象化,使人以耳為目,聽其聲而類其形,還多少有些飄忽,那么,這里卻是在“雕刻”聲音了: 先把聲音凝固起來,然后用生花妙筆把它“雕塑”成了一座峰巒層疊的泰山,讓讀者在想像中把聽覺意象化為運動意象,循著音階向上攀登,獲得“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又驚又喜的特殊快感。
接著第十七自然段,再寫白妞大起大落的演唱又陡現高潮的情形,文章呈現另一番境界。這里用了一個新奇的比喻:“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前面,在音調上升之時用拋向天際的又細又長的鋼絲形容歌聲尖細、高遠、清晰、悠揚;現在,音調下降時,這一條在黃山群峰間穿插盤旋的“飛蛇”,道盡了白妞歌聲的圓潤、低回、曲折、流暢。這前后兩個意象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繼而,作者又用一個奇特的比喻描繪演唱高潮: 白妞唱出的“飛蛇”繼續向下滑行,漸漸消失;滿園子的聽眾都凝神、屏氣。兩三分鐘之后,又仿佛一點聲音從地底發出,忽又上揚,“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縱橫散亂”,隨著這一聲音起,并有無限的聲音同時迸發;琴師也全用輪指,忽大忽小,與歌聲相和,使人耳應接不暇,忽而霍然中止。“東洋煙火”的比喻,更給聲音染上了彩色,使白妞的歌聲帶著熱烈的情緒鳴響,給聽眾以強烈的感情激蕩。音樂,不僅以技巧悅人,而且要以情感動人。這個比喻,也形象地傳達了白妞歌聲的濃厚的感情色彩。它化成絢麗的音樂光環,映照出王小玉這個聲情并茂的“花腔女高音”。
作者最后通過一位青年先生的感受對王小玉的演唱藝術作了高度的總結性評價。“余音繞梁”本是音樂意象在腦海中的持續顯現,聲音越美,給人印象越深,記憶的時間越長,它的意象“繞梁”的時間也就越久。這位青年先生覺得用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三月”,比“三日不絕”的“三日”形容得更“透徹些”。他的高論得到了聽客們的首肯,足見王小玉唱書藝術感人之深。
上一篇:王維詩《老將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詩經·小雅《節南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