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陸游詩《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打毬筑場一千步,閱馬列廄三萬匹;華燈縱博聲滿樓,寶釵艷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亂,羯鼓手勻風雨疾。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世間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
這首詩作于紹熙三年(1192)九月,時作者居山陰。“詩稿”,指作者于淳熙十四年(1187)在嚴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刻成的《劍南詩稿》前集,計二十卷,凡二千五百余首。這是自述創作經驗自道創作甘苦的一首言理詩。
開頭四句自謙作詩未工,謂其早年學詩,只是學步古人,所以內容貧乏,風格孱弱,未有所得而以此為慚。“殘余”,指古人作品中的殘存糟粕。作者年輕時拜曾幾為師,學江西派,只是在模擬中討生活。“力孱氣餒”,謂力量單薄,內容欠充實。“四十”以下十二句,進行自我肯定,謂環境和生活經歷變換,詩家三昧忽現眼前,因而信手寫來,如奪天機,詩藝大成。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作者的這一變換是從“四十從戎”開始的。乾道八年(1172),作者在南鄭參加王炎幕府,時年四十八歲。言四十,乃舉其成數。在作者一生中,這既是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又是詩書生涯的轉折點。于是,接著以三組并列對句全面展示當時的軍旅生活場景,包括打球、閱馬、縱博、艷舞等場景,令人一新耳目,所展示的場景甚為轟轟烈烈。以下兩組對句展示文化娛樂場景,“琵琶”二句,專寫這一娛樂場景中的樂隊,用以渲染氣氛。這兩組對句所展示的景象,同樣也蓬蓬勃勃。作者從“四十從戎”起所經歷的就是這樣,這是一般“閉門覓句”的詩人所難以想象的。“詩家”四句,是說詩境與詩藝。“三味”,佛家語,原義為正定,這里指詩歌創作的要訣,明白了這些,對屈原、賈誼兩人的創作精義就能清楚地領會。于是,寫的時候便得心應手,妙境天成,猶如天機云錦,并非刀尺所能裁剪。這是詩藝大成的標志。作者的詩境、詩藝,達到這一境界,正是“四十從戎”的結果。
末尾四句,在回顧學詩經歷之后更加覺得學詩之艱難,為后繼無人擔憂。“秋毫未合天地隔”,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說明,以自身生活體驗為依據進行創作實非易事。“廣陵散”,古琴曲名。三國魏嵇康善彈此曲,后康為司馬昭所殺,臨刑,索琴彈此曲,并曰:“《廣陵散》從此絕矣!”后世因稱失傳之絕藝為《廣陵散》。后二句說: 我死了以后不足論,只是為詩學失了真傳而惋惜。所謂詩學真傳,指的就是他從實踐中所領悟的“詩家三昧”。具體地說,就是作詩要有生活內容,要在“詩外”求詩。
作者的創作經驗來之不易。他很自信為詩學真傳,故走筆作歌,希望有益來者。這是這首言論的目的。
上一篇:詞·無名氏詞《九張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辭賦·宋玉賦《九辯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