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肢,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人在恨極時,易說氣話,所謂氣話,往往是過頭話,好象不如此說,便不能解恨泄忿。老鼠是人們頂頂痛恨的東西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可是這首民歌偏說,老鼠還不是最可恨的,頂頂可恨的是不守禮儀、不知羞恥的人呢!這就顯得怪戾了。
那末這首詩諷刺的是些什么人呢?據文學史家考證,鄘風中的民歌,寫作的時間大約在周平王宜臼東遷洛邑后一百年左右,因而,有人認為這首民歌是諷刺衛國統治者行為卑鄙無恥的。查《左傳》莊公、閔公部分:衛宣公先跟夷姜要好,生了個兒子叫急子。急子十六歲上,娶齊僖公長女齊姜。兒媳婦來了,老色鬼宣公一見就說,不如留下做我的老婆吧!這樣齊姜成了宣姜,后來生了兒子,一個是公子壽,另一個是公子朔。不久第二幕丑劇開場,宣姜與朔母子倆一起用陰謀殺害了急子,逼死了壽,朔就當了衛惠公。衛惠公的活寶兒子叫衛懿公,特別喜歡養仙鶴。他把養鶴人一個個封了大官,真正的好官卻丟了職位。為了養鶴,他老向老百姓要糧。老百姓餓死凍死,他是不管的。他把大夫的車給鶴乘,還封它們為“鶴將軍”。后來這位昏君被入侵的北狄殺了,國家也覆亡了。宣姜的嫁到許國的女兒許穆夫人沖破了重重阻力回國,向齊桓公等呼救,才將衛國維持下來,得以茍延殘喘。這樣看來,搶娶兒媳,謀害太子,逼死親兄,奉鶴為賓,陷民水火,亡國失位……一系列的臟事、丑事、怪事都發生在衛國,其最高統治集團道德之淪喪,人民之怨恨,可以想見。
詩共三章,反復嘲諷,希望那些豬狗不如的東西,早死早好,發人深思。首章說,你看那老鼠還有皮,這些人卻沒容儀。是人沒有容儀,活著干啥哩?還不如早點死!第二章說,你看那老鼠還有齒,這些人卻沒廉恥。是人沒廉恥,活著等啥哩?還不如早點死!第三章說,你看那老鼠還有肢體,這些人卻不知禮。是人而不知禮,為什么不快點死?
這首詩有極強的戰斗性。老鼠原本是萬人憎惡的東西,可是它尚且有皮,有牙齒,有肢體,總之,它雖然壞,畢竟還象只老鼠。衛國的這些“君子”即奴隸主貴族頭子,竟連老鼠也不如,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什么卑鄙齷齪的事都干得出,不知人世有羞恥二字。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比壞老鼠還壞三分!作者恨不能食其肉而寢其皮!可是他們當時卻尸位素餐,高高在上,奈何不得。于是民歌作者發出詛咒,希望這些連老鼠都不如的壞蛋早死早好,他們活在世上實在是對“人”的侮辱與褻瀆,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奴隸主頭子的藐視與仇恨。民歌手想象的大膽,構思之奇特,令人贊嘆!
從藝術上看,全詩三章用重復格。這種旋律、節奏不變,反復詠唱的形式是民歌較常見的。《相鼠》采用這一手法,充分揭示了階級社會中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腐朽不堪,加強了主題的戰斗性。韻字變換三次,是為了音節和諧,便于回環詠唱,避免平板,更是為了循序漸進,表現詩人感情的遞升。從這些家伙“不死干什么”到“不死等什么”再到“為什么不快點死去”,可以看出仇恨之火越燃越旺。其次,每章的第一句都采用比興手法,即不僅有譬喻而且有發端的雙重作用。以老鼠比“君子”,是“以彼物比此物”。從老鼠之壞寫到“君子”比它更壞,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亞里斯多德《詩學》說:“比喻是詩才的標志。”這首詩比興用得好,取得了強烈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有深廣的生活基礎和強烈的愛憎的緣故。此外,每一章的二、三兩句都采用了頂真法,不僅讀起來流利,而且增添了諷刺詩的詼諧性。
上一篇:《相見歡·李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秧雞曲·宋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