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言情贈友詩歌
東風吹五兩①,憶郎西洲②去。
門宿武昌船,帆開岳陽樹。
去年下西洲,遲日獨登樓。
今年桃李花,紅白浮巴丘③。
花開得結子,作客何窮已?
春斷鶯啼中,妝成明鏡里。
朝上望夫山,纖手得紅蘭。
盛以茱萸囊,結以翡翠盤。
鏤刻刀環形,鴛鴦雙偃仰。
寄懸腰間帶,銅鞮④莫輕上!
本篇運用樂府古題,寫一個青年女子對出遠門的丈夫的刻骨相思之情。
《西洲曲》 本是南朝樂府民歌,其產地為長江流域,是代表《吳歌》 、《西曲》最成熟最精致階段的作品。原詩五言三十二句,寫一個女子從春到秋、從早到晚對情人的思念,感情細膩纏綿,音節悠揚搖曳。這種聲情宛轉、哀感頑艷的抒情方式,影響了后世不少詩人。李白那首著名的《長干曲》 即是以它為藍本的。歷代更有一些詩人直接采用 《西洲曲》 的題目和格式來寫女子相思。不過此中不少徒事模仿的平庸之作。即如晚唐名家溫庭筠,他的《西洲曲》 (悠悠復悠悠) 雖辭采華美,但究其內容和意境,也不過是重復前人,缺乏個性與創新。顧大申這一首,既能繼承原調的藝術優長,又能自出機杼,側重描寫閨中弱女子善良、專一、執著而又生怕丈夫對不住自己的獨特心態。它以主人公的心理意緒作為線索來連句成篇,使得語語相承,段段相綰,應心而出,觸緒而歌,哀怨纏綿,真摯感人,算得上一首情辭相得、清切婉麗的佳作。
全詩共二十句,可以按情感波動的層次,劃分為三個段落。詩中的主人公,是岳陽城的一個少婦。詩的第一段,即開頭四句,寫她覽物生情,回憶起了離家西去的夫君。詩人以代這位女子述懷的方式告訴我們: 女子眼望著碼頭上被東風吹動的測風器,情不自禁地思念起離她而去西洲的那個薄情郎。去年,也是在這個季節,她的家門口停泊著開往武昌方向的船只;他坐上這只船,在這岳陽城邊綠樹依依的港口張帆遠去……下面的六句: “去年下西洲,遲日獨登樓。今年桃李花,紅白浮巴丘。花開得結子,作客何窮已?”是全詩的第二段,女主人公哀切地傾訴獨居一年以來她心中濃得化不開的相思苦情。作者是以女子對時光的心理感受為線索來表現這種難堪之情的。你看,自打分別之日起,女子度日如年,她經常孤零零地登樓遠望,眼看慢悠悠的太陽一天天地升起又落下,卻不見丈夫回歸。轉眼已是一年了,城郊巴丘又開滿了紅桃白李,可是爛漫的春光卻不屬于離人。面對嬌艷的春花,她不但毫無樂趣,反而更加觸物傷情: 花開雖然短暫,但還會結子,可是像花一樣短暫和美麗的青春與愛情,卻很可能轉眼成空,因為,那薄情郎沒完沒了地在外作客,辜負了女方的一片癡情!
詩寫到這里,女子雖然如泣如訴,但絲毫沒有絕望,而是繼續企盼,繼續追求。從 “春斷鶯啼中”到篇末的十句,是全詩的第三段落,也是詩情發展的高潮,它婉曲而細膩地表現了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二,以及對久游不歸的丈夫的殷切期望。這層意境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強烈象征意義的行為描寫來展示的。“春斷”句點明時光流逝,并映襯女子心情之苦。對鏡梳妝,表示女子振作精神,并且是為了端莊大方地上 “望夫山”表白愛情。望夫山,古籍記載有好幾處,此處并非實指某地,而只具象征性。女子上山望夫,采得紅蘭。紅蘭,象征一顆愛心。她一往情深地要把這株花作為愛情的信物寄給丈夫。盛以茱萸之囊,結以翡翠之盤,是表示特別珍重。至于鏤刻刀環之形,并繡上 “雙偃仰”的鴛鴦,喻意更為明顯。刀環之 “環”與 “還”諧音,刻刀環之形,是要丈夫早早回還; 鴛鴦相并,更象征夫妻親密無間。表明不愿分離。這兩句是學習漢魏六朝民歌常用的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用在此處非常貼切。寄這么一個含意復雜的囊子給丈夫,是要達到什么目的呢?詩的最末二句終于直言道: “希望你常帶在腰間, 永遠想著我, 不要輕率地到美女如云的襄陽銅鞮陌去尋花問柳! ”只這兩句,蘊含著相思女子心中多深的悲痛和懼怕! 中國封建時代的女性社會地位低下,是男人的附庸和奴仆,這一點決定了她們之中的一些人雖然也得到了愛情,但時時仍在擔心男方另尋新歡而遺棄她們。懷著這種擔憂與懼怕心情的相思女子,決不會有多少幸福感的。本詩所反映的,就是這么一種悲劇性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愛情。它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的成功,恐怕主要在這里。
注釋
①五兩: 古代測風器。用雞毛五兩結在高竿頂上,測風的方向。②西洲: 地名,未詳所在。從古代一些《西洲曲》所寫的地理位置來看,似泛指今湖北省中、西部一帶。③巴丘: 山名,在湖南岳陽湘水右岸。④銅鞮: 古代襄陽城外的一個男女游樂之區,其地多嬌艷的女子。
上一篇:《艷歌何嘗行》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角招》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