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詩《登池上樓》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這首詩。創作年代當是景平元年 (423)春。
謝靈運作詩,喜歡以敘事——寫景——說理為構造框架,本篇就是典型結構。開頭四句“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作淵沉”,托物起興,感懷喻志,興中有比。前兩句用《周易》“潛龍勿用”、“鴻漸于陸”語意。后兩句與陶淵明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的“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深魚”同出一轍。這四句意在說明潛虬飛鴻各得其所,而自己卻攖于世俗塵網進退失據。既不能如虬深潛于淵以保其真,又不能如鴻高飛于天以奮其力,因而深感愧怍。然后詩以“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訴說自己智不足以進德修業,力不足以退耕自食,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這個古代知識分子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使詩人徘徊彷徨,苦悶異常。如今,“徇祿反窮海”,來到僻遠的永嘉任郡守,又“臥痾對空林”,為疾病所苦,心境更加凄涼。臥病日久,季節的變換也不清楚,必然是“衾枕昧節候”。為排遣心中凄苦,詩人“褰開暫窺臨”,揭簾臨窗眺望,于是引出園池景物。以下六句: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忽而傾聽,忽而遠望,應接不暇,賞愛不盡,將病后初起對山水清音清景所特有的新鮮感寫得十分形象。詩人從水聲山色中感受到季節已變,冬去春來,陰陽嬗換,初春的陽光驅走了寒冬的殘風,又是一片陽春新景,池園景物的變化最惹人注目的莫過于花鳥草木,因而寫出“池塘”兩句,獨具情思地從春水青草春柳春禽豐富多彩的春色春聲中發現春的蹤跡,寫出叫絕千古的名句。這兩句自下而上,繪聲繪色,生氣郁勃,意趣盎然,最妙處在于“生”、“變”兩個關鍵動詞。兩者同是自然生機的觀照,春草生而禽鳥變,一是枯而復榮,一是去而復來。這春草鳴禽的一生一復,都緣于春的到來,又傳遞出春的信息。正是這自然界生命的運動和物候的律變打開詩人記憶之窗,于是應物斯感,興會神到,妙悟天開,脫口吐出奇字而成佳句。它既緣于詩人天機駿利,靈感涌動,也靠他素重錘煉,真積已久,一旦猝與清景相遇,便能百煉千冶以神來之筆寫出妙句。正如葉夢得《石林詩話》所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詩家妙處,當須以此為根本。”元好問《論詩絕句》云: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謝榛《四溟詩話》云:“‘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乃是六朝家數。”《詩品》更引 《謝氏家錄》說:“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 ‘池塘生春草’。故嘗云: ‘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這段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把它神秘化了。
最后六句是即景懷人述志。詩人在池上樓周覽春色,聯想起古人吟詠春天的詩句,發出“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的感嘆。豳歌楚吟所寫的歸意喚起他積淀于心底的歸思,孤獨懷歸的意識驟然強化,于是筆底波瀾再起,以“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直吐胸中蘊結。這兩句用 《禮記·檀弓》“吾離群索居,亦已久矣”語意,訴說離群索居,既容易感到歲月漫長,又難以排遣心中的孤獨和寂寞。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頹喪下去。在孤苦無依的境況下,他從民族文化深層中尋找到了精神支柱,由《易經·乾卦》所說的“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悟到高尚人生的真諦,因而心境頓開,砥礪自己說: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展示出貞節自持、曠達為懷的人生態度。當然,對詩人來說這只是一種暫時的精神解脫。他的一生,兩度退隱,三度出仕,始終未能泅渡宦海達到巖棲的彼岸,因為他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太深了。
這首詩由事而景而理的三段定格框架之間有著內在的結構聯系。敘事是舊我的追述,說理是新我的自明。中間界以景物視聽描寫,說明人的思想感情經過自然的過濾和凈化,便可有所感悟,產生新的飛躍和升華。白居易《讀謝靈運詩》所說的: “豈惟玩景物,亦欲攄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喻。”已接觸到這個問題。正因為不為寫景而寫景,所以才以理入詩,以情入理。雖有時陷于玄奧,但卻顯現出一種新的山水理性精神,這是正始以來山水詩的新成就。可惜,這種富于哲學氣息的山水理性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只在唐宋以后的山水詩中偶爾見到幾次閃光。這首詩用典較多,但點化無痕,無晦澀之弊而有莊重典雅之美。駢句雖多,但珠圓玉潤,不感堆砌之累而有精工勻稱之妙。《詩鏡總論》所謂“康樂神工巧鑄,不知有對偶之煩”,于此可見。開頭三對偶句,圍繞仕進與隱退各自構成正反對比,又隔句相應,一意貫穿而綿密深曲。寫景諸句,如信手拈來,巧言切狀,清新自然,機杼自出,不由恒轍,足見其熔鑄之功。
上一篇:謝靈運詩《登江中孤嶼》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姚鼐文《登泰山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