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潛《平山堂觀雨》宋山水詩鑒賞
釋道潛
午枕藜床夢忽驚,柳邊雷送雨如傾。
蜀岡西望蕪城路,銀竹森森十里橫。
平山堂在今揚(yáng)州市西北面蜀岡上,宋慶歷八年(1048)著名詩人歐陽修守?fù)P州時(shí)所建。堂名 “平山”,乃“臨堂遙眺,江南諸山皆拱揖檻前,山與堂平,故名” (《揚(yáng)州府志》)。據(jù)此,平山堂因觀山著名。當(dāng)年風(fēng)流儒雅、豁達(dá)豪邁的“文章太守”歐陽修,曾留下“平山欄檻依晴空,山色有無中”的名篇。久居西湖的著名詩僧道潛云游至此,卻別出心裁,不看山而觀雨,描繪一幅平山堂夏日雷雨降落時(shí)雄奇壯麗的畫卷。
首句寫詩人午間小憩,酣然入夢,猛然受驚而醒。藜床,以藜草鋪制的床。以藜為床,表示簡陋。本詩題為 “平山堂觀雨”,起句卻既不提平山堂,更未及雨景,乍看似乎開篇即是平庸之筆,其實(shí)非也。詩題既云“觀雨”,是已見雨,詩先寫午睡夢驚,從行文上講,是倒敘法。詩人何故夢中被驚?這既在篇首伏下懸念,使詩意曲折起伏,富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渲染了大雷雨迅猛、疾烈的聲勢,為下句正面寫“雷”、“雨”作鋪墊。試想,若睡前已有雷雨征兆,詩人必不會入夢,可見雷霆之突發(fā)、迅疾; 若雷雨威勢不大,詩人夢中則不至于被“驚”,其驚心動魄、震耳欲聾之聲不寫自明。第二句正面寫“雷”、“雨”。先寫“雷”,雷不在高空轟鳴而在柳樹旁邊作響,這是俗話所謂的“落地雷”。這種雷來勢兇猛,聲音巨響,更何況這個(gè)雷低而又低,就落在柳樹邊。此處,“送”字用得絕妙。雷落柳梢,本是自然現(xiàn)象,卻以動詞“送”來狀其動態(tài),好似天空中有一只神奇之手,將其送至大地低處柳樹梢頭訇然作響,極生動、逼真地寫出了巨雷低炸之狀。低雷必然猛雨,果然,其雨“如傾”,滂沱大雨猶如覆盆之水,自天傾瀉而下。至此,詩的描寫對象——雨,才正式出現(xiàn)在畫面上。
三、四句破題,正面寫“平山堂觀雨”。“蜀岡”,點(diǎn)明平山堂。“蕪城”,即古廣陵城,故城即在蜀岡上。南朝宋竟陵王劉誕據(jù)廣陵反,兵敗被殺,廣陵城遭毀荒蕪,南朝詩人鮑照感而作《蕪城賦》,故廣陵又稱蕪城。此詩中的“蕪城”其實(shí)并不單指狹義的廣陵城,也兼指廣陵平原。鮑照在《蕪城賦》中曾以“沵迤平原,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 來形容廣陵平原的遼闊廣遠(yuǎn)。 后句化用李白《宿鰕湖》“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詩句?!吧?,雨密集繁盛貌。這兩句寫詩人站在蜀岡高處的平山堂上向西眺望大雨的獨(dú)特景觀。看,雨腳繁密,傾注不歇,宛如一片茂盛修長的銀色竹林; 大雨淋漓,橫貫十里,遼闊的廣陵平原被籠罩在茫茫雨海之中。這是一幅壯觀的雨景圖,畫面廣闊,氣勢宏大,比喻形象,風(fēng)格雄奇。
上一篇:吳偉業(yè)《巫峽》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世懋《廬山雪》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