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詩《雁門太守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據《樂府詩集》,《雁門太守行》是《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原詩八解,記頌東漢和帝時洛陽縣令王渙的德政,與雁門太守事無關。李賀沿用這個樂府詩題作詩,稱頌死守危城的將士的忠勇。清人姚文燮《昌谷集注》中說:“元和九年冬,振武軍亂。詔以張煦為節度使,將夏州兵二千趣鎮討之。振武即雁門郡。賀當擬此以送之。”唐代自安史之亂后,藩鎮逐漸跋扈,割據稱雄。至憲宗時,藩鎮之間的攻戰與朝廷征討叛亂之戰,日益增多。李賀這首《雁門太守行》是否送給張煦的贈詩,不必穿鑿拘泥。
這首詩八句,可分作兩部分。前四句為一部分,寫被圍困的城中守軍將士堅守危城的勇武艱難。首句“黑云壓城城欲催”,劈空陡起,有泰山壓頂之勢。著一“壓”字,見出圍城敵軍之多,力量之強,形勢之嚴峻。次句的“甲光向日金鱗開”,以甲衣映日熠熠生光來表現守軍軍容整肅,嚴陣堅守,斗志昂揚。第三四句“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寫攻守兩軍陣地上戰斗氣氛的肅殺與戰況的激烈。兩軍報昏曉的角聲彌漫天空,使草木枯落的秋天顯得更加肅殺;陣地上兩軍死傷者的鮮血,到夜里凝結成了紫色,這景象何等慘烈。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攻守雙方鏖戰的狀況,而戰爭激烈之狀令人可以想見。這種寫法,如同《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楚邲之戰”中寫的:“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筆墨含蓄,耐人尋味。后四句為又一部分,寫援軍馳援的情況。第五六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援軍偃旗疾馳來到易水邊,天寒霜凍,連戰鼓都擂不響了。末二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援軍主將誓死戰斗的決心;雖然戰情險惡,為了報答君王知遇之恩,情愿提著寶劍與敵軍決一死戰,即使捐軀沙場也在所不惜。
這首詩的特點是以艷景寫悲壯。詩中用了許多表現色彩的詞語。如黑云、金鱗、燕脂、紫、紅旗、黃金臺、玉龍等,把全詩寫得濃裝艷抹,絢爛濃麗。這與古代一般描寫戰爭的詩篇總是寫得凄凄慘慘大相徑庭。
上一篇:詩歌·趙師秀詩《雁蕩寶冠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元好問詩《雁門道中書所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