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桃坊
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神州陸沉,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塞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杰。 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閫外何人回首處,鐵騎千群都滅。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空指沖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胡世將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結句有“酹江月”,后借此為調名。胡世將此詞用蘇詞原韻,繼承和發展了其豪放的風格。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胡世將受命宣撫川陜,在西北軍事重鎮擔負抵御金人和西夏侵略的艱巨任務。次年秋,他在興元(陜西漢中)川陜宣撫使院內,有感于國事維艱,以沉重的心情表述了對時局的批評,詞中流露出深厚的愛國思想情感。
詞以雄肆的議論起筆。東晉時桓溫曾說:“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世說新語·輕詆》)這批評了王衍等人的清談誤國。“陸沉”即國土淪陷。當時中國北方地區已為金人所侵占,作者緬懷北宋時期鎮守西北邊陲的名臣范仲淹和韓琦。他們曾在慶歷初年經略安撫陜西諸路,“在兵間久,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韓范”(《宋史》卷三一二)。詞引用這些歷史事典試圖說明:北方國土淪喪,目前沒有韓范一樣的重臣固守西北,為此深表憂慮。胡世將雖已負宣撫川陜的重任,卻非常明智,不敢上比韓范,盡管他也是南宋初年抗金的有名將領。“長安”為漢唐故都,借指北宋都城東京(河南開封);“關西”指漢唐潼關以西的廣大地區。這些地方都為金人占領了。由于作者收復河山的愛國情感強烈,所以每當邊鎮軍中聽到戰馬在清晨長嘶和胡笳在晚間悲涼的嗚奏,都特別地心情激動,深感戎馬倥傯,等閑白了少年之頭。其實他這時僅五十六歲。“三秦”故地在陜西·帶,,因楚漢相爭時,項羽破秦軍入關,三分秦關中之地而名。作者身在三秦之地,自然從現實的處境聯想到漢代取關中之地而建立統一王朝的史事。那時風云際合,英雄輩出,而最有功績的應推“漢家三杰”,即張良、韓信、蕭何。他們運籌帷幄,決勝疆場,互相配合,完成了宏偉的事業。上闋的結句,意義沒有充分表達,其隱含的意義是:目前國家多事之秋,卻沒有象“漢家三杰”那樣的人物。這為什么呢?自然令人生起許多的嘆喟了。
從對歷史的反思中,作者引發出對時局,特別是對西北戰爭局勢的批評。其批評的鋒芒直指南宋的最高統治集團,表現了一位愛國將領的卓識與遠慮。自公元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以來,隨即遭到金兵乘勝南下的侵擾,戰爭連年不斷,而當軍民和愛國將領們奮起抗戰,擊退金兵之際,統治集團為著私利而醞釀著與金人和議。紹興十年(1140)三月,胡世將曾多次斷定金人必然渝盟,請求朝廷加強邊地軍備,可是朝廷唯恐不利于和議的進行而不采取有益的建議。這年五月,金人果然叛盟,兵分四路,向南宋大舉進攻。其中由撤離喝率領之金軍自河中(山西永濟)直入關西,破永興軍,侵占鳳翔。陜西一帶州縣官皆降。宋軍在富平(甘肅慶陽)戰爭中慘敗,陜右諸軍皆被隔斷在敵后。胡世將遣宋軍三千人迎戰,繼遣各路軍,外捍六路,內保四川,最后擊退了金兵的侵略,保衛了西北。如果不了解當時西北宋金戰爭情況則很難認識此詞下闋所表述的現實內容。
詞的過變以感念遼闊的國土著筆。《史記·高祖本紀》云:“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后遂以“百二山河”借指漢民族的國土。就當時進行和議的情形而言,南宋統治者對于保衛國土之事極不重視,而鎮守邊地的將領卻深感戰爭的威脅已迫在眉睫。“君門萬里”,暗諷嘲統治者遠處深宮,根本不了解實際態勢,乞求和議而竟不發兵御敵。“六師”即六軍,古代天子統率六軍,此借指諸路抗金部曲。詞在“六師不發”句下原有小字注云:“朝議主和”。顯然作者是不贊成主和派意見的。這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是:統兵在外的將領們很快便見到宋軍千群鐵騎坐待金兵殲滅。在“鐵騎千群都滅”句下原有小字注云:“富平之戰”。這以悲痛的心情描述了富平慘敗的情景。面對統治集團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愛國將領是感到義憤填膺的。漢高祖劉邦于創業之時極重視將才,韓信受到了“相國深薦,策拜登壇”(《史記·淮陰侯傳》司馬貞索引)的殊榮。古代王朝為表彰功臣而筑凌煙閣繪像以表示懷賢。在南宋初年,胡世將感到的卻是:“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為此,使他怒發沖冠,忿不可遏。詞寫至此,情緒憤激,但忽然以拍遍欄干,獨對夜空明月為結,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作者的心情極為復雜,似乎唯有皓月可以鑒臨一片孤忠,可以聽取一點幽怨。
此詞有很強的現實社會意義,它融議論、敘事和抒情為一體,而且多用事典,雖然顯得有些質實,但主題鮮明,情感充沛,識見深遠,仍不失為一首愛國主義的佳作。胡世將只留下這一首詞。它出自一位抗金的愛國將領之手,甚為難得,尤足珍貴。從它我們可以見到一種可貴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吳錦《酒邊一首為一瓢題扇》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黃墨谷《酹江月》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