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惲敬·張皋文墓志銘
張皋文, 名惠言【1】。先世自宋初由滁州遷武進, 遂世為武進人。曾祖, 采; 祖, 金第; 父, 蟾賓。皆縣學生。母姜氏, 皋文生四年而孤【2】, 姜太孺人【3】守志, 家甚貧。
皋文年十四, 遂以童子教授里中。十七補縣學附生。十九試高等, 補廩膳生。乾隆五十一年, 本省鄉試中式【4】。明年, 赴禮部會試, 中中正榜, 例充內閣中書, 以特奏通榜【5】。皆報罷, 是年考取景山宮官學【6】教習。五十九年, 教習期滿, 例得引見。聞姜太孺人, 請急歸, 遂居母喪【7】。嘉慶四年, 今皇帝始親, 試天下進士加慎, 皋文中式。時大學士大興【8】朱文正公珪【9】, 為吏部尚書, 以皋文學行特奏, 改庶吉士, 充實錄館【10】纂修官, 武英殿【11】協修官。蓋皋文前后七試禮部而后遇, 年三十有九矣。六年, 散館。奉旨以部屬用, 文正復特奏, 改授翰林院編修。七年六月辛亥, 以疾卒, 年四十二。
皋文清羸 【12】, 須眉作青紺色 【13】, 面有風棱【14】, 而性特和易。與人交, 無賢不肖皆樂之。至義之所在, 必達然后已。其鄉試中式, 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門, 未嘗私求見, 以所能自異, 默然隨群弟子進退而已。文正潛察得之, 則大喜, 故屢進達之。而皋文龂龂【15】以善相諍【16】不敢隱。文正言:“天子當以寬大得民。”皋文言:“國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遠出漢、唐、宋之上。吏民習于寬大, 故奸孽萌芽其間。宜大伸罰以肅內外之政。”文正言:“天子當優有過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輩,倖致通顯,復壞朝廷法度。惜全之當何所用?”文正喜進淹雅【17】之士。皋文言:“當進內治官府外治疆埸【18】者。”與同縣洪編修亮吉【19】于廣坐諍之。亮吉后以上書不實,遣戍,赦歸田里。皋文則竟死矣。
方皋文為庶吉士時,今皇上加上列圣尊號。盛京太廟舊藏寶,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號,刻入之。皋文以能篆書,受廷推【20】。言于當事者,宜自京師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舊藏寶不得磨治。當事者以為然,格于例【21】不果奏【22】。又言于當事者, 翰林院乃皇帝侍從,奉命篆列圣寶, 宜奏請馳驛【23】,不得由部給火牌。亦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嘆曰:“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皋文善書,初學李陽冰,后學漢碑額【24】及石鼓文【25】。嘗曰:“少溫言篆書如鐵石陷入屋壁,此最精晉書篆勢,是晉人語,非蔡中郎【26】語也。”少為辭賦,嘗擬【27】司馬相如、揚雄之言。及壯為古文,效韓氏愈、歐陽氏修。言《易》主虞氏翻,言《禮》主鄭氏玄。
始至京師,與王灼濱麓陳石麟子穆及敬最友善。嘗曰:“文章末也。為人非表里純白, 豈足為第一流哉?”皋文娶于吳,子成孫【28】,女適國子監生董士錫【29】。
銘【30】曰:
車揱【31】馬攻駕千里,隆隆之輪躓于阤【32】。勿乎【33】皋文誰訊此,銘之幽扃【34】俟來祀【35】。
【注釋】
【1】張惠言:字皋文,江蘇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卒于嘉慶七年 (1802), 年四十二歲。與作者惲敬并為“陽湖派”散文的開創者, 師承桐城又有演變, 取法六經八家、兼取諸子百家, 文風恣肆,較少拘束。
【2】 孤: 少而喪父為孤。
【3】 姜太孺人: 張惠言之母姜氏。孺人, 明清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 舊時也通用為婦人的尊稱。
【4】 中式: 考試合格。
【5】 通榜: 唐時開榜, 有專取知名之士, 不問其試藝, 曰通榜。
【6】 景山宮官學: 清時內務府佐領下子弟肄業之所, 因在景山 (萬壽山), 故名。
【7】 居母喪: 母親死后在家守喪, 不治外事。
【8】 大興: 今北京黃村。
【9】 朱文正公珪: 字石君, 號南崖先生, 乾隆進士, 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卒謚文正。
【10】 錄館: 明清設館專記帝王一人之事。
【11】 武英殿: 在京師紫禁城殿宇前后, 皆藏書板。
【12】 清贏: 嬴, 讀lei。身體清瘦。
【13】 青紺色: 色青而帶赤。
【14】 風棱: 風骨。
【15】龂龂: 爭辯的樣子。
【16】 諍: 直言規諫。
【17】 淹雅: 淵博不俗。
【18】 疆埸: 埸, 讀yi, 疆界。
【19】 洪編修亮吉: 洪亮吉, 字稚存, 號北江。嘉慶時上成親王書,論時事, 言詞切直, 聞于上, 戍伊黎, 尋赦還。
【20】 廷推: 明時銓選之法, 公推二三人, 由君主決定任用。
【21】 格于例: 受舊例所阻礙。
【22】 不果奏:沒能上奏。
【23】 馳驛: 舊時各省都設有驛站。凡官吏因急召入京或奉差外出,由沿途驛站急供夫馬糧食, 兼程而進,不按站停止耽擱。
【24】 碑額: 碑頭題字。
【25】石鼓文: 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所刻書體為先秦的大篆。
【26】 蔡中郎: 漢蔡邕。
【27】 擬: 摹仿。
【28】 子成孫: 張惠言之子, 張成孫, 字彥惟, 精通小學。
【29】 董士錫: 張惠言之女婿, 字晉卿, 亦深于易。
【30】銘:文體的一種,刻于碑版或器物,或稱功德,或申鑒戒。
【31】揱:(xiao),如削尖之貌,凡車幅皆為向轂處大,向牙處小。
【32】躓于阤:躓,(zhi),阤,(zhi)。為山坡所阻礙。
【33】勿乎:忠厚仁愛,勤勉不息。
【34】幽扃:扃,(jiong),器物上的橫木。此指埋于地下的墓碑。
【35】祀:年。
【賞析】
本文為清代陽湖派倡導者惲敬為其同契張惠言寫的墓志銘。
按《文章辨體序說》:“墓志,在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又按《文體明辨序說》:“按志者,記也;銘者,名也”,至漢“始勒文埋墓側,遂有墓志”。由此看來,墓志銘文貴博約、語宜溫潤。加之作者惲敬與張惠言同契相知,同倡陽湖散文一派, 自然能夠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文章于精妙剪裁之中褒贊故人的懿德美才,表達了對故人的深切懷念,并以此垂告來者。
文章開始,先敘張惠言名字、世系,尤強調他四歲喪父,母親守節撫兒,家道貧寒。這為后文贊張惠言為魁奇特起之人做了輔墊。
即使家境衰落,但崛起一代奇才。十四歲時,張惠言便“以童子教授里中”,實為人中一奇。以后屢試屢中,直做至景山宮官學教習。正當教習期滿,“例得引見”,有才華得以遇合之機時,聞母病,請急歸,在家中居喪,不治外事以盡孝,此為二奇。后,新主親政,加試天下進士,惠言又中式,受文正公朱珪推舉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武英殿協修官。這樣,前后七試禮部而后遇,而年已三十九歲矣,坎坷躓阤如此,是為三奇。正逢遇合改授翰林院編修,可一展宏才之際,張惠言卻“以疾卒”,年僅四十二歲。此種多舛命運,堪稱世人中之四奇。奇才、奇德、奇遇、奇運構成張惠言艱難坎坷的一生。
以上概述張惠言一生遭際,用筆從容,不枝不蔓,于穩健沉著之中見弘潤。從四歲寫至四十二歲,約記其要,言未涉理路,也不落言筌, 自有長者之風在。
繼而,近覷其人,“皋文清嬴,須眉作青紺色,面有風棱,而性特和易”,寫他善與人交,追求至義,不依附權貴,不明哲保身,雖出朱文正公之門,“未嘗私求見,以所能自異”;雖受朱文正公屢屢進達,“皋文斷斷以善相諍,不敢隱。”并細舉相諍之內容:朱公認為天子應以寬大得民心,而惠言認為國家承平日久,吏民習于寬大,所以早有奸孽萌生,必須用重典治亂;朱公認為天子對有錯誤的大臣應待以優渥,而惠言認為這種庸俗猥劣之輩憑僥幸爬上高位, 又要敗壞朝廷, 顧惜保全他們又有什么用呢?朱公喜歡博學不俗的雅士, 而惠言主張選用“內治官府, 外治疆埸”的有用之才。如此迥然相異、針鋒相對, 非仁智薈萃的耿介之士難以如此。又補一筆, 惠言曾與言詞切直、因諷諫遠戍伊犁的洪亮吉“于廣座諍之”, 更將惠言為人襯托得如火如荼。這一段具體敘述, 狀惠言之面目、性情、宛然可遇, 可謂至纖; 述愚言敦厚耿介的智仁之行,龂龂相諍之聲, 似若可聞, 可謂至悉。最可見作者剪裁妙處非刀尺之功。簡約處如“至義之所在, 必達然后已”句, 繁密處如龂龂相諍三例, 而洪亮吉一筆恰似隨手牽出不露斧鑿痕跡。這一部分著重從張惠言德行峻偉處為志。
緊接著, 作者寫張惠言在所司職務上竭忠盡智, 舉兩例以敘其行。一例是朝廷推他磨治玉璽, 命將舊藏寶磨去,更刻新加尊號。對此, 張惠言認真考慮后提出, 其藏舊寶不能磨治, 最好派人另選上等好玉刻治后奉藏。當事以為然, 但受舊例之囿未得上奏。第二例是張惠言為篆列圣寶事請設馳驛, 以便加快速度, 但仍阻于舊例而不得上奏。作者于此記下張惠言的感嘆:“天下事皆如是邪! 吾位卑能言之而已。”讀此, 不難看出天下事受阻于舊例而不可行者多矣, 張惠言雖敢于直言切諫, 又有何裨益呢?
以下于記張惠言德行之崇, 盡職之忠后, 著重介紹他的博學多才。善書法, 精篆勢, 為辭賦曾擬司馬相如與揚雄之言, 為古文宗法韓愈、歐陽修, 學易主虞翔, 言禮主鄭玄, 諸家精秀神采集于一身, 文道結合, 風骨燁然。
下面一段敘往來友好及子女情況。
以上為墓志銘之“志”的部分, 為標序張惠言盛德, 明紀張惠言鴻懿。
篇末是“銘”。銘為四句, 為七言韻文。意思是: 輻削車堅駕千里, 車輪受阻停坡地。
憑吊愨愛張皋文, 勒銘墓道待來祀。
縱觀全文或疏或密, 或詳或略, 正如《文心雕龍》所論:“文場筆苑,有術有門。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 理有恒存, 首尾周密, 表里一體。”全文唯敘事實, 乃為墓志之正體。但文風恣肆, 用筆少有拘攣, 點染鋪排得宜。屢以張惠言之言自述心志, 如與朱公三諍之言, 與友嘗曰:“文章, 末也。為人非表里純白, 豈足為第一流哉!”都足以小中見大, 窺見言者心志, 而且也正表現作者惲敬本人心中所想, 所謂借他人之杯酒澆自己心中塊壘矣!
“文須有益于天下”, 惲敬《張皋文墓志銘》既挽故人,又為垂戒來者。足使庸俗碌碌之人心折, 使趨附權貴者震驚, 使敦厚謹誠之人步后,使耿介諍諫之人高蹈。居于幽扃中之張惠言亦可暝目了。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策》·莊辛論幸臣》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洵·張益州畫像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