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四言詩》
題《中國婦女》之出版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
婦女解放,突起異軍。
兩萬萬眾,奮發為雄。
男女并駕,如日方東。
以此制敵,何敵不傾?
到之之法,艱苦斗爭。
世無難事,有志竟成。
有婦人焉,如旱望云。
此編之作,佇看風行。
【創作背景】
這是毛澤東為在延安出版的《中國婦女》雜志所寫的題詞。當時,抗日戰爭已進行了近兩年,中、日雙方正處于戰略相持階段。
國共兩黨在如何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個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上,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國民黨從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力圖使抗日戰爭的進行不致損害它們的統治地位,因而采取片面抗戰的路線,只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抗戰,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反對抗日戰爭成為人民大眾的抗戰。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國民黨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這個綱領對于抗日的態度雖然尚為積極,但對于發展民眾運動卻加了不少的限制。共產黨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了一條全面抗戰的路線,即必須在全國進行必要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適當地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是這條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前夕和抗日戰爭中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和講話,都貫串著這條路線的精神。特別是在1938年5月所寫的《論持久戰》這篇光輝文獻中,他精辟地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當時中國的民眾,號稱有“四萬萬”(四億)之多,其中約有半數是女性。這“二萬萬眾”是蘊藏著無限潛能、決不可以等閑視之的一大抗日力量。宣傳和組織廣大的中國婦女,使她們在抗日戰爭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自是我黨全面抗戰路線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毛澤東藉為《中國婦女》雜志題詞之機,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我們黨所領導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和抗日救國運動。
【注釋】
〔題〕《中國婦女》雜志,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編,1939年6月創刊,1941年停刊,共出版過兩卷。
〔突起異軍〕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曰:“異軍蒼頭特起。”比喻一種新生力量的崛起。異軍,與眾不同的軍隊。這里指爭取解放的中國婦女。
〔奮發為雄〕語見高語罕《青年與國家之前途》一文(載《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五號,1916年出版)。這里的“為雄”,活用以指中國婦女象男人那樣擔負起抗日救國的重任。
〔并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篇曰:“并駕齊驅。”比喻并肩前進,不分高下。駕,駕車。
〔如日方東〕《詩·小雅·天保》曰:“如日之升。”比喻正興旺發展,就像太陽剛從東方升起。方,方才。東,用如動詞。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亦說道:“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
〔以此二句〕謂憑借這樣的人民大眾去抗擊敵人,有什么敵人不能打倒呢?制,制止、降伏。傾,倒。
〔到之二句〕謂做到這一點的辦法,惟有艱苦斗爭。
〔世無難事〕《西游記》第二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竟成〕《后漢書》卷一九《耿弇傳》載漢光武帝劉秀語曰:“有志者事竟成也。”謂有志向而又堅持不懈的人,事業終能成功。
〔有婦人焉二句〕焉,句末語氣辭,無實義。如旱望云,《孟子·滕文公下》曰:“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這兩句是說,婦女們渴望讀到專為她們而辦的革命刊物,就像旱天盼望雨云一般。
〔此編二句〕此編,這本刊物。作,創始。佇,站立等待。這兩句是說,《中國婦女》雜志一創刊,便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婦女讀者)的歡迎,其風行全國的效應是可以立待的了。
【押韻格式】
本篇押用同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軍”、“雄”、“東”、“傾”、“爭”、“成”、“云”、“行”。
【鑒賞】
為了發動全國二萬萬婦女同胞積極投入抗日戰爭,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動婦女革命,1939年《中國婦女》在延安創刊了。這是婦女運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此,毛澤東揮毫寫了這首熱情洋溢的詩作。
這首詩的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首四句為一層,寫廣大婦女同胞的覺醒與奮起。“婦女解放,突起異軍”,開篇破空而來,干凈利落,富有聲勢。婦女革命運動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婦女活動(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女性從沒有爭到過“人”的權利,只不過是男人家庭的“附屬物”或工具而已,更不用說婦女運動了),它是廣大婦女的“解放”——砸破封建社會“三從四德”的枷鎖,恢復她們應有的尊嚴、人格和權利,作為社會的成員與男子并肩而立。在當時“四萬萬”人口的中國,如果有這么“兩萬萬”婦女同胞被喚醒而屹立起來,這支“突起”的“異軍”該是多么大的力量啊!“異軍”寫出婦女革命大軍的獨特奇異,“突起”刻畫其迅速崛起的氣勢,用詞頗為準確生動。“兩萬萬眾,奮發為雄”,則更進一步申說她們雄姿奮發的精神風貌,表達了對她們的贊賞之情。這與詩人二十多年后所寫《七絕·為女民兵題照》一詩中“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云云,后先一揆。
中間八句為第二層,寫只要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男女同胞并肩戰斗,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者此詩要表現的當然主要是婦女革命大軍的突起,不過其異軍突起的意義恰在于從此抗日戰爭不再是男同胞們的孤軍奮戰,故下文即不僅僅局限于寫婦女一面,而強調“男女并駕”。如此運筆,既扣住了正題,又避免了議論的孤立與片面,有形散而神聚之妙。“如日方東”則形容全國男女同胞悉數奮起后力量壯大,朝氣蓬勃,就像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一般。詩人《論持久戰》一文在論述中國抗日力量與日本侵華軍力的消長變化時說:“中國是個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這段話可作“如日方東”句的注腳。正因為中國有這么蓬勃強大的人民抗日力量,所以詩人充滿勝利的信心,自豪地說:“以此制敵,何敵不傾?”這兩句看上去明白如話,似率意說出,實際上卻是暗用古人語格。《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詩人把這幾句提煉成自己的文學語言,而天然湊泊,不露一絲襲用的痕跡,可見點化之妙。這是因為他對古籍熟悉精通,涵泳既久且深,古典遂融化為自己的語言養料,一旦創作需要,即不經意地自然流露,是古是新,自己已脫然兩忘。這就是古人所云“用典使人不覺”的“善用”佳例。
盡管詩人具有抗日戰爭中國必勝的信念,但它究竟不是輕而易舉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用暴力、用鮮血甚至用生命才能換得,要經過長期的各種艱難困苦的歷程。故而以下四句告誡人們對革命既要有信心,更要有心理準備,有犧牲精神與堅強的韌性。這四句雖短,卻濃縮了一篇《論持久戰》,可謂言簡意賅。詩人以運籌帷幄的戰略家的眼光來寫詩,見識所以能如此深刻。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收筆作結,表達對《中國婦女》雜志的祝賀和期望。點出“題《中國婦女》之出版”的創作意圖,這自是題目中的應有之義。
毛澤東的詩歌創作,多為近體詩和詞,間有五、七言古詩。本篇為什么不采用近體詩詞或五七言古詩呢?這也是有一定講究的。近體詩詞和五七言古詩每句字數多一些,回旋余地較大,能顯示出抑揚頓挫和情感的起伏。但四言也有其長處,那就是語言簡短緊湊,剛健有力,尤其適合于宣傳、鼓動等應用文字。毛澤東的題詩、題詞常用四言,如“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以及在《明恥篇》封面上所題的自誓詩等。本篇亦如此,目的就是為了用這種簡短明快的形式號召廣大人民(尤其是婦女同胞)起來抗日。基于這樣一個宗旨,他選用的語言也是淺近通俗、接近口語的。全詩沒有一處華麗的詞藻,也沒有一個難解的字詞,深入淺出,讀起來也鏗鏘中節,樸素之中,自有真理的光輝與藝術的感染力存焉。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四言詩》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四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