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漢高帝·高帝求賢詔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1】, 伯者莫高于齊桓【2】,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 豈特古之人乎【3】,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士奚由進【4】?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 以為一家, 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5】。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 而不與吾共安利之, 可乎? 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6】, 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7】, 相國酂侯下諸侯王 【8】, 御史中執法下郡守 【9】。其有意稱明德者【10】, 必身勸為之駕 【11】,遣詣相國府, 署行、義、年【12】 。有而弗言, 覺免【13】。年老癃病【14】, 勿遣。
【注釋】
【1】 周文: 即周文王, 姓姬, 名昌。原是商朝末年的一個諸侯, 后在姜尚 (子牙) 的幫助下吞并了許多小國, 擴大統治范圍, 為其子武王推翻商朝, 建立周王朝打下了基礎。
【2】 伯: 通“霸”, 春秋時諸侯的盟主。齊桓: 齊桓公, 姓姜, 名小白。他任用管仲, 富國強兵, 九合諸侯, 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3】 岜特: 岜獨, 難道。
【4】 士: 指知識分子。奚由: 從何, 通過什么途徑。
【5】 亡: 通“無”。
【6】 游: 交游。“從我游”即指參加治理天下。
【7】 御史大夫: 秦漢時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協助相國 (丞相) 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合”。昌: 周昌、沛縣 (今屬江蘇) 人, 跟從劉邦入關破秦, 建漢后為御史大夫, 封汾陰侯。
【8】 酂侯: 即蕭何, 沛縣人。曾為沛縣吏, 秦末佐劉邦起義。在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官居丞相, 封酂侯。
【9】 御史中執法: 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景帝時改為太守。
【10】明德:美德。
【11】必身勸為之駕:指郡守必須親自前去勸勉,并為賢者駕車。
【12】署:登記,填寫。義:通“儀”,指儀表,包括身材、像貌、膚色。
【13】有而弗言,覺免:有賢才而郡守不報告,發覺后就罷免其官。
【14】癃病: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里泛指殘疾。
【賞析】
《高帝求賢詔》是劉邦統一全國后,于高祖十一年(前196)發布的一道在全國范圍內征求賢才的詔令。節選自《漢書·高帝紀》。
漢高祖劉邦是個極有作為的開國皇帝。在秦末農民起義以后,他順應時代參加起義,任用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平定三秦(今陜西咸陽一帶),消滅項羽,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漢朝。秦朝的暴虐和人民的起義,使他深知天下得之不易,鞏固更難,懂得了任用人才的重要。因此,在統一大業完成不久,他就適時地發布了這樣一道詔令,以圖鞏固封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劉家基業“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這篇詔令,語言簡樸,觀點鮮明,表達了作者一種強烈的求賢若渴的心情。歷史上,漢高祖是以簡慢儒生而聞名的,典型的如他在接見酈食其時,居然踞坐床上,讓兩女子洗腳,其傲慢無禮令人氣憤。但在多年的滅秦征戰中,他漸漸認識到儒生中能者賢人的巨大作用。到如今,“賢人與我共平之(天下)矣,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天下),可乎?”就可以理解了。他在艱難的創業中,清楚地認識到賢能之士的巨大作用,才由衷地產生這種求賢若渴的心情。當然,這種感情的產生不是盲目的,而是他正視了賢能之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結果。因此,文章一開頭就指明:古代周文王、齊桓公這些帝王的成功,是“皆待賢人而成名”的。沒有這些賢能之士的輔佐謀劃,他們的王霸之業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現在,他自己也是由于“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的,這就是說,沒有這些賢者能人就不會有漢家天下。這里隱約透露出他對自己從前簡慢賢士的悔恨和對賢士們巨大作用的感激之情,所以,他才說出“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的話來。劉邦畢竟是個有作為的君主,統一天下、位極人臣之上,并沒有使他樂而忘憂,坐享清福,而是想到“世世奉宗廟無絕”。因此,他感到創業需要人才,守成更需人才,在充分肯定賢者智能之士的巨大作用后,發出“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的詔令。為了劉氏天下的鞏固,他決心給這些賢士以極高的社會政治地位,把他們放到國家機關中的重要部門中去,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并使人們敬重他們, 信賴他們。因此, 他詔告天下:“其有意稱明德者 (即賢能之士)”, 官吏們一定要“身勸為之駕, 遣詣相國府”。對發現這些賢者而不予報告的官吏, 一經查出, 則堅決罷免其官職。從這里, 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求賢決心之大和心情之急迫。
這篇詔令雖為短制, 但寫來卻頗有氣魄, 有高瞻遠矚之勢。這主要體現在作者從古寫起, 以古論今。文章一開頭, 便從周文王、齊桓公這些歷史上的英君賢主說起, 以突出選賢任能的至關重要和當今問題的急迫。使歷史和現實緊密聯系, 以突出現實。時間跨度千百年, 不局限于當今時事和就事論事, 顯示出作者眼光遠大, 胸襟廣闊。另外, 作者議論的內容不也是雞毛蒜皮的庸人瑣事, 而是王霸之大業, 是國家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這說明作者胸懷大志, 積極進取。其次, 他不相信天下的智者賢士只有古代才有, 只有周文王、齊桓公能依靠這些人完成王霸之業。他相信當今之世一樣有大批的智能之士, 他也一定能夠求得這些賢士的輔佐, 和這些人交游, 使漢家基業萬世永固。作者這種今人不讓古人的精神, 也使文章產生令人振奮的氣勢。
上一篇:《古文·騾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孟子》·魚我所欲也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