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錦
酒邊撥觸動牢愁, 萬恨崢嶸苦未休。
祈死已煩宗祝請, 偷生忍為稻粱謀。
棲棲桑海無多淚, 落落乾坤剩幾頭。
一盞醇醪三斗血, 可能詞筆換兜鍪?
柳亞子
這首詩作于1918年。一瓢為費公直,字天健,江蘇吳江人,南社成員。詩的前四句抒發內心苦悶,千愁萬恨,痛不欲生;后四句由苦悶到感嘆,進而進發投筆從戎的渴望。
“酒邊撥觸動牢愁,萬恨崢嶸苦未休。”借酒澆愁,愁上加愁,憂憤猶如層迭的山巒,重壓心頭。詩人的愁恨,源于國事蜩螗。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與袁世凱妥協,柳亞子對此痛心疾首。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之后,陰謀恢復帝制。1913年,李烈鈞、黃興等發動討袁戰爭,是為“二次革命”,但旋即失敗。詩人為此“杜門不出,書空咄咄而已”(《自撰年譜》)。1915年蔡鍔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次年袁世凱死,詩人仍不樂觀,“袁逆雖死,而朝局猶未澄清”,“慨國難未已,廢然挈眷旋里”(同上)。果然,1917年張勛復辟,盡管“為段祺瑞討平,然段亦非能盡忠于憲法者”(同上)。詩人傷時念亂,內心郁積,發而為詩。“祈死已煩宗祝請,偷生忍為稻粱謀。”這種痛苦的折磨,以至于萌生了死的念頭,煩請宗廟祭者祈求死去,何忍僅為衣食生計而茍活人世。1915年當袁世凱積極籌備稱帝時,詩人極端苦悶,在家鄉吳江黎里,與王玄穆、顧悼秋等“創酒社,意在效信陵祈死耳,痛飲累月。”詩中“祈死”,即“效信陵祈死”。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無忌因讒毀留趙十年,后應魏王請返回,率軍抗秦。秦使反間計,魏王中計,派人取代公子。“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竟病酒而卒”(《史記·魏公子列傳》)。“稻粱謀”語出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塔》詩“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詩人畢竟不是戰國時期的信陵公子,而是愛國志士。“祈死”是不滿于自己的無所作為,這既是表達內心的痛苦,又蘊含著下文的振起。
“棲棲桑海無多淚,落落乾坤剩幾頭。”詩人在愁苦中沉思,想到棲棲遑遑奔忙于變動的大時代,感傷的眼淚已經落盡;遼廓無際的天地間,只剩下幾個頂天立地的人物。詩人感慨無窮:世事變化,滄海桑田,在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中,多少志士倒在血泊之中。1913年以來,袁世凱或明或暗,殺了許多南社成員的革命黨人。宋教仁被刺于上海北站,詩人哭道:“斯人如此死,吾黨復何言”(《哭宋遯初烈士》)!寧調元于漢口罹難,詩人痛極,詩云:“當年專制猶開網,此日共和竟殺身”(《聞寧太一噩耗痛極有作》)。還有楊德鄰、周祥駿、范光啟、程家檉、姚志強、仇亮、龔鐵錚等,先后在反袁斗爭中獻出了生命。正如詩人所云:“時袁逆恣肆,其爪牙四布,殺人如麻”(《自撰年譜》)。為革命烈士,詩人淚盡天涯。章太炎《獄中贈鄒容》:“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現在,幾經殺戮,革命志士所余無幾了。然而,鮮血只能嚇退懦夫,真的猛士將奮起而前行,向敵人討還血債。“一盞醇醪三斗血,可能詞筆換兜鍪?”“一盞醇醪”與開端的“酒邊”呼應。酒入愁腸,熱血沸騰,激起一片豪情,愿參加革命軍隊,征戰沙場,獻身祖國。后一句乃從蔣智由《久思》詩之“久思詞筆換兜鍪”句化來。這不是豪言壯語,故作驚人,而是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倍覺親切。
全詩一氣呵成,感情起伏,內容豐富,表達真切,體現了時代的脈搏。
上一篇:王達津《送魏大從軍》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謝桃坊《酹江月》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