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祖熙
冉冉雙幡度海涯, 曉煙低護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 獨有天風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來不見漢時槎。
遙知百國微茫外, 未敢忘危負歲華。
戚繼光
作者是明代抗倭名將,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明代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帶奸商土霸,復與倭寇勾結,狼狽為奸,共同搶劫分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連艦數百在奸商土霸的勾引下,大規模地騷擾江蘇、浙江沿海地區,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作者此時任山東登州衛都指揮使,奉命巡視山東沿海營衛駐軍,以防倭寇由蘇浙北上滋擾。這首《過文登營》七律,作于這年春三月,是作者擔任防倭軍務之始。
作者這次出巡,是從即墨出海,沿海岸線前往山東半島東部海防各營地。“文登營”是設置在文登山上的營衛。相傳秦始皇東巡,曾召集文士,登臨此山,歌頌秦的功德,故名文登。
首聯寫出發時的景況:“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冉冉”:漸次行進的樣子。幡:長條形的旗幟。作者是乘船巡行的,故稱“度海涯”。這時,曉煙未散,濱海一帶人家,在春曉煙霧的低護下,顯得非常寧靜。“低護”兩字,用得頗為傳神。表明在駐軍的保護下,這里沒有受過倭寇的擄掠,就象春天的煙靄,低護這些人家一樣。頷聯寫文登營特有的景色,“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笳。”“將”,意謂攜帶。“殘堞”:堞(dié蝶),本指城墻上的齒形矮墻,這里指文登營壘。著一“殘”字,表明營壘已經年久失修。作者此行是代表朝廷對前沿將士作深切慰問的,句中以“春色來殘堞”,暗寓朝廷慰勞將士們的深情,故而使這里也感到春意。“誰將”二字故作提問,使人更有親切之感。下句寫營衛中秩序井然,士氣旺盛,陣陣天風傳來早晨的笳聲(笳,指號角)。作者既因營壘失修,表示關切;又為駐軍紀律良好,感到欣慰。
頸聯“水落尚存秦代石”兩句,寫作者在巡視中撫今思古,感嘆國家海疆,昔盛今衰。在秦漢時代,國威遠播。現在潮水落了,這里還可以看到秦代存留的石刻;而漢代泛海的浮槎,即使在潮來的時候也見不到了。“槎”(chá差):木筏。據《博物志》記載:住在海邊的人,每年八月,見到有浮槎來去不失期。漢時曾有人乘槎浮到一城,遙見宮中有女子織布,一男子牽牛在河邊飲水,以為到了天河。作者借用此典,表明漢代國力強大,海運所通之處極遠,而現在,我國卻受到倭寇的侵擾,相形之下,不免使人暗自驚心。“遙知”兩結句是說:作者登上文登山,遠望迷茫的大海,意識到海外還有許多國家,所以一定要保衛海疆,時刻保持警惕,不敢忘記祖國的安危,并且決不能辜負自己的年華,要為祖國振興,盡忠效力。
全詩語言樸素,愛國之情,溢于言表,《明史》本傳稱:“繼光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他的氣質和教養,使他成為一代杰出的將才。從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他雍容儒雅、高瞻遠矚的大將風度。
上一篇:方智范《遷延》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滕振國《過昌平城望居庸關》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