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騫《長白山》原文與賞析
吳兆騫
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
迥臨滄海曙,獨峙大荒秋。
白云橫千丈,青天瀉二流。
登封如可作,應待翠華游。
長白山是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部和中朝邊境東北部山地的總稱,包括完達山、穆棱窩集嶺、老爺嶺、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老嶺等。這首詩歌熱情地歌頌了長白山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希望得到皇帝賞識而充分施展自己才干的美好理想。
首聯開門見山,極寫長白山的磅礴氣勢。“東北”、“塞州”,交待了長白山的地理位置;“雄”、“俯”,凸現了長白山的高大、雄偉。長白山雄跨東北,俯瞰邊陲,威風凜稟,生氣勃勃。“嵯峨”一詞,不僅描繪出山勢的高峻,而且表現了長白山的非凡氣勢,為進一步描寫長白山張目。
頷聯側重寫長白山的精神品格。長白山遠離大海,當然不能像那些海邊的高山首先沐浴初升太陽的溫暖光芒,然而,它卻在那滿目秋色的北大荒巍然聳立,巋然不動。一個“獨”字,象征地寫出了長白山獨立不倚、不屈不撓的可貴品質。
頸聯描繪長白山的壯麗景色。長白山盡管地處荒遠,但景色壯麗,蘊涵豐富。白云在山間縈繞,水流從山上瀉出,氣象雄偉,蔚為壯觀。“橫千丈”,言山高云層既厚且廣,照應了首聯的“嵯峨”。發源于長白山的河流,滋潤著東北這片荒涼的土地,這便使頷聯的“獨峙”二字含義更為豐富。這些水系象是從青天之上奔瀉而下,白云飄浮其間,真是一幅壯麗的圖畫,更增添了長白山的雄偉。
尾聯表達作者的感想: 長白山這樣雄偉壯麗,如果它可以做為封禪之地,那就應該等待皇帝的臨幸了。“登封”,即登山封禪。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禮。“翠華”,指用翠羽飾于旗竿頂上的一種旗,為皇帝儀仗所用,因用以指代皇帝。既然長白山可以成為封禪之所,足可見長白山之不同凡響了。因此,結尾兩句可說是對全詩的一個總結。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并不只是客觀地描繪長白山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色,它融入了作者豐富的生活感受和對生活理想的追求。
吳兆騫 (1631-1684),字漢槎,江蘇吳江人。少有才名,被譽為“江左三鳳凰”之一。順治十四年 (1657) 應江南鄉試,中舉人。后因科場案發,以涉嫌作弊被押赴北京,在順治帝福臨親自主持的復試中,他交了白卷,遭到杖四十流放寧古塔的處罰。順治十六年 (1659) 夏出關,秋抵戍所,艱苦備嘗。由于在戌所受到一些八旗將領的賞識和照顧,生活略有改觀。康熙七年 (1668) 被赦為塞外散人,行動稍有自由。這首詩便寫于被赦為塞外散人之后。
作者雖然流放多年,卻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操守,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他對于“十年書劍長征慣”(《野宿》) 的生活并不抱怨,反而認為“羈戍自關軍國計,敢將筋力怨長征”(《可汗河曉望》),積極參加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斗爭,自覺地磨煉自己,“漫道射雕多健卒,只今文士習弓刀”(《秋日雜述》),“身賤功詎論,軍孤戰偏力”( 《送人從軍》),為保衛祖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高度評價寧古塔總管巴海和副都統薩布素等將領保衛邊疆、安撫少數民族的巨大功績 (如 《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奉贈副帥薩公》),熱情歌頌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人民抵抗俄國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 (見 《送阿佐領奉使黑斤》)。凡此種種,表明了作者正確的政治立場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長白山》一詩將長白山人格化,正反映出作者的人格理想。作者期待著皇帝對長白山的青睞和重視,自然流露出作者希望能為皇上賞識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的真實情感。
上一篇:杜甫《長江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曹學佺《陽朔山水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