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輿《雨后看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潘德輿
遠山霽后近,近山雨中遠。
厓隒疊回薄,朝嵐郁不散。
谷云藏日華,蒼茫忽疑晚。
但覺青濛濛,一氣抱徐兗。
蔥蘢萬草木,佳境掩何限。
詎識晻靄中,天地合蒼渾。
峰巒愛刻露,所保毋乃淺。
有的人喜歡在晴天看山,山石草木在燦爛的陽光下盡收眼底; 有人卻愛好在雨霧中,觀察并想象青山那空濛縹緲的韻致,從而領略一種朦朧并帶有點神秘意味的美。清代詩人潘德輿這一首《雨后看山》,寫的是雨后初晴、半隱半現的山色,表現出詩人對自然美的奧秘懷著濃厚的探究興趣,以及由此所觸發出的哲理遐思。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一、二句點題,詩人一下筆便表達出他看山的真切感受。遠方的山在雨霽以后,由于云霧消散、空氣明凈,看上去格外清晰,因而顯得很近。而近處的山,在迷濛煙雨中,撲朔迷離,恍恍惚惚,人們看不清楚,反而會感到它們相距很遠。這種審美錯覺,是人們都能感受到的,但很少有人在詩中表達。詩人用十個字便寫出來了。他寫得如此準確、概括,饒有情趣,一下子便吸引了讀者。
開頭這兩句是概括地寫“霽后”和“雨中”看山的不同感受,領起全篇。以下十句,便具體地描寫他在雨后清晨所觀賞到的山中奇幻景色。三、四句說,眼前的山,層巒疊嶂,回旋起伏,朝霧彌漫,郁結不散。“厓隒” (yǎn),即層疊的山崖邊。語出張衡《西京賦》的“設切厓隒”。“回薄”,回旋起伏。因為寫的是古體詩,詩人有意用比較奇僻古奧的字眼,以顯示出一種奇古的風格。這兩句先寫山形,再寫朝嵐,便準確地傳達出清晨雨后看山的最初印象。五、六句接著寫巖谷的云氣掩蓋了日光,一片蒼茫,使他忽然懷疑已是時近傍晚了。這里,詩人再從寫錯覺著筆,通過寫心理錯覺來巧妙地表現雨后山色的特征。七、八句把視野擴展開去,寫他但覺眼前是無邊無際的青翠濛濛,似乎徐州和兗州一帶也都籠罩在這一片蒼茫的云氣之中了。這兩句氣象闊大,筆墨渾括,使人自然想起唐代詩人岑參的“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以及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望岳》)。這無際無涯的迷濛青蒼,確實壯麗如畫。“抱”字用得新奇、有力,活畫出山嵐云氣洶涌彌漫之勢。九、十兩句寫漫山蔥蘢茂盛的草木,無數美好的景色,都在云氣中若隱若現,令人浮想聯翩,詩興無窮。接下去再總括一筆,寫云氣昏暗中,使人感到仿佛天和地都渾融一片,曠遠迷茫,深不可測。“晻靄”,指昏暗的云氣。宋代詩人王安石《定林示道原》中,有“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之句。“晻” (yǎn),云興貌。以上十句,都是描寫雨后山色,詩人所捕捉、描畫的,都是掩藏在朝嵐霧靄中的朦朧意象,寫法是大筆揮灑,潑墨淋漓,儼然巨幅水墨畫。眼前景和意中景,實景和虛景自然結合,景象自然超脫,意境迷茫深遠。
詩的結尾,將情與景自然生發為哲理。詩人從雨后看山領悟到:看山,如果喜愛顯豁呈露,那末收獲必然浮淺了。這是畫龍點睛之筆。詩人提出了一個啟迪人們心智的哲學命題。這是審美的哲理,也是觀察宇宙人生世相的哲理。
從全篇來看,巧妙地運用錯覺是詩人增添詩美和詩趣的主要手段。通過錯覺,詩人展現出一個個為常覺所難能表達的審美意象。詩人又將這一系列新奇的審美意象和有價值的哲理玄思自然地融合起來,這就使得《雨后看山》達到了山水哲理詩的上乘境界。
上一篇: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白居易《題元八溪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