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蘅《飛來峰記》原文與賞析
邵長蘅
武林諸山,以峰名者百數,飛來峰最奇。峰之奇,以石以巖洞。峰高五十丈許,緣趾至顛,皆石也。石之狀,棱者,砥者,劌者,植者,仆者,兀者,獰者,獸相搏者,駢筍者,卓筆者,騫若飛、墜若壓者,奇詭萬態,而無一相肖。北倚大澗,削壁橫展百馀丈,石益奇。多樹木,少土。樹多楓、樟、櫧、桂、松、杉、冬青、石楠。大者圍三尺馀,冬夏蒼翠,藤蔓纏絡之。根出石縫,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澗北為冷泉亭,亭之勝亦以峰。不爾,亭無奇也。巖洞在峰麓有三,曰龍泓,曰玉乳,曰射旭。龍泓洞深廣二室,其上圓穴,仰望見青天,如在井中,又名通天洞也。旁一竇,直下深黑。相傳有人深入數十里,聞舟楫波濤聲,反在頂上,蓋錢塘江底云。出洞折而南,為玉乳洞,空廣倍龍泓,三面巖戶洞豁,谽谺相通,人如行屋廡下。石乳下垂,青瑩膩滑,間作紺碧色。壁間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又西為射旭洞,亦名理公洞。巖腳皆空,嵌浮土上。石乳益玲瓏,有曰倒垂蓮者,圓徑丈,下拄不及地尺許。華瓣垂垂,豐上而銳末,如鏤刻然。游人側肩從華瓣間度, 最為奇絕。 又行十余步, 旁得石罅, 陿僅容身。穿罅中出,循峰麓而西,為蓮華峰。是下竺之后徑矣。理公名慧理,晉咸和間來登此峰,曰:“吾國靈鷲山小嶺,不知何以飛來?!逼湔f頗怪,峰顧以此得名。洞皆有題字,今苔蘚剝飾不可讀。余游蓋丙寅二月也。
本文作者邵長蘅 (1637-1704),又名衡,字子湘,別號“青門山人”,清初著名文學家。詩文俱有成就,尤工散文。在現存的近三百篇文章中,游記是其最擅長的文體之一。這篇《飛來峰記》,寫于康熙二十五年 (1686) 二月,可算是作者晚年的精心之作。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杭州 (舊稱武林) 靈隱寺前。其峰巖石突兀,巖洞幽深,林木蒼郁,景色宜人,是杭州著名的游覽勝地。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作者首先點出飛來峰以奇見稱的特點; 接著從巖石、山洞等方面詳細描寫飛來峰的動人奇觀; 最后再以其得名的怪異奇特做進一步渲染。從始至終,文章緊緊圍繞著一個“奇”字,使本來就令人心醉的飛來峰,更加奇情橫溢,奇意盎然。
“武林諸山,以峰名者百數,飛來峰最奇?!弊髡卟鸥粚W深,下筆便見不凡,開篇不僅直截了當,而且含義極為豐富。別處的山均在名字之后冠以“山”字,如五岳中的泰山、華山等,而杭州人卻多稱其地之山為“峰”,這種異于它地的命名,本身便有點奇異。此正所謂未明言其奇而已見奇意了?!帮w來峰最奇”一句中的“最”字,既涵蓋了杭州諸山均有奇意,又重點突出了飛來峰的奇是諸山之首,是奇中之奇。不但如此,作者在此幾句中,運用極為高超的表現技巧,有意地創造優美的意境。他先將杭州的全景籠于筆下,展現了一個千峰競秀、群山疊翠的大背景,然后由大及小,由遠及近,由群山到一峰,落筆于飛來峰那瑰奇秀麗的特寫上。
飛來峰之奇,可寫者很多,若面面俱到,則勢必平攤筆墨,使文章拖沓冗長,令讀者反感。因而作者在眾多的奇景中,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兩種,即“峰之奇,以石以巖洞。”
第二部分先寫石奇。“峰高五十丈許,緣趾到顛,皆石也。”這是未登山之前遙看飛來峰的總體印象,山高且石多。接下去,詳細刻畫山石的形狀: 有棱角分明者,平坦如砥者,被物割傷者,挺立如樹者,橫臥在地者,高聳上平者,形狀猙獰者; 還有如野獸相搏噬,如雙筍之并立,如巨筆之倒植,如高舉似欲飛,如墜地復被壓。作者連用了十二種比喻,不厭其詳地描繪巖石的怪異奇特。文章開頭,作者大筆勾勒,惜墨如金; 此處卻肆意羅列,潑墨如水。盡管如此,作者仍感言猶未盡,再于窮形極態之后,綴以“奇詭萬態,無一相肖”,“石益奇”等句,進一步啟發讀者調動審美經驗,充分聯想發揮,從而使墨氣四射,無字處亦有了深意。至此,飛來峰巖石的千姿百態,已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一般人寫到這兒,該感到氣竭才盡,難以為繼了,但邵氏卻匠心獨運,別出心裁地翻出新意,用飛來峰上的樹木之奇,從側面來烘托巖石之奇。他先用“多樹木,少土”這一不合理的奇異現象做一過渡,同時也再度引起讀者的好奇心,然后從容寫來:“樹多楓、樟、櫧、桂、松、杉、冬青、石楠。大者圍三尺,冬夏蒼翠,藤蔓纏絡之。”如果說這些描寫并不見有什么出奇的話,那么與“根出石縫,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連起來讀,便覺奇意頓出了。之所以有此奇觀,追根溯源,還是因為多石所致,故此層貌似寫樹,實則仍是寫石。石之奇促成了樹之奇,石奇、樹奇又成就了飛來峰之奇,而峰奇又翻過來影響那些人工建筑,使其也染上了奇異的色彩:“澗北為冷泉亭,亭之勝亦以峰。不爾,亭無奇也?!贝颂帒⒁獾氖牵?所謂亭無奇,是相對而言。亭子若在荒山僻壤,也許奇巧無比,但由于所處的飛來峰過分奇特,因而亭的光輝被遮掩。作者在這兒采用抑此揚彼的手法,用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亭子無奇,再次烘托出飛來峰那遠非人工所能比擬的奇異景色。
寫足石奇之后,再來寫洞奇?!皫r洞在峰麓有三: 曰龍泓、曰玉乳、曰射旭。”先扼要點出三洞的位置和名稱。然后采用移步換景法,隨著作者足跡所到,依次寫來,各有側重。龍泓洞突出其上觀,“其上圓穴,仰望見青天,如在井中”,下視“旁一竇,直下深黑。相傳有人深入數十里,聞舟楫波濤聲反在頂上,蓋錢塘江底云?!边@一上一下之描寫,出人意外,使僅有兩間房子大,并不見奇的龍泓洞,陡然顯得神奇莫測。玉乳洞則與龍泓洞的上洞下穴大異其趣,作者從三方面來寫: 一是三洞相貫,集于一個中心,人進洞后,“如行屋廡下”,毫不感到氣悶; 二是洞中“石乳下垂,青瑩膩滑,間作紺碧色”; 三是“壁間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此洞雖以石乳而得名,然而除了色澤之外并未再見石乳有出奇之處,因此作者用“谽谺(深貌) 相通”的三洞和“大旱不枯”的泉水彌補了其不足。最后寫射旭洞,此洞“巖腳皆空,嵌浮土上”,已見其異,更異者,“石乳益玲瓏,有曰倒垂蓮者,圓徑丈,下拄不及地尺許。華瓣垂垂,豐上而銳末,如鏤刻然。游人側肩從華瓣間度,最為奇絕。”的確,如蓮已罕見,倒垂更稀奇,且大徑丈,花瓣居然如人工鏤刻般勻稱逼真,行人側身穿行于花瓣之間,欣賞這大自然的杰作,禁不住要稱奇叫絕了。三洞分別寫來,各有奇觀,從安排順序上看,先龍泓,再玉乳,最后射旭,一洞勝過一洞,一景奇于一景,愈寫愈奇,終至奇絕。石奇洞奇,是飛來峰主要特點,作者筆未及處,亦有奇情,此段最末一層作者稍加暗示:“又西行十余步,旁得石罅,陿僅容身。 穿罅中出, 循峰麓而西, 為蓮花峰。 是下竺之后徑矣。”以此可知作者登山途中,循峰轉石,出入高下,出洞穿罅,奇趣無窮。
最后一部分,寫了飛來峰得名的由來。“理公名慧理,晉咸和年間來登此峰,曰:‘吾國靈鷲山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湔f頗怪,峰顧以此得名?!笨磥?,不僅飛來峰的石奇,洞奇,連得名亦非常奇特,真是從名到實,從外 (山石) 到內 (巖洞),無處不奇,無所不奇了?!岸唇杂蓄}字,今苔蘚剝飾不可讀?!笨此瓶捎锌蔁o,其實大有深義。峰因奇而出名,因出名而招名人游,名人游后不虛此行,故興酣揮毫,提筆以贊其景。天長日久,為苔蘚所掩飾,已無法辨認,這說明飛來峰不獨為今人所喜,已為古人所重,從古至今,歷代人久游不衰的原因,不正是因為風景奇絕嗎?全文巧作安排,貌似閑筆者,無不結穴于“奇”。
上一篇:楊補《飛來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徐宏祖《黃山日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