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郭沫若·哭吐精誠賦此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①
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②
愿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③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④
【注釋】 ①投筆:棄文就武之意。據 《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請纓:請命出征。據 《漢書·終軍傳》載: 終軍請命于漢武帝,愿受長纓縛南越王而歸。②登舟三宿: 當時從日本回國,坐輪船在海上要航行三天三夜。見旌旗: 看見祖國的旌旗。③諸夏: 即華夏,語出 《左傳》: “諸夏親昵,不可棄也。”精誠: 《莊子》: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此指愛國忠心。④蹈勵: 高蹈勵志。蹈,實踐、實行。
【鑒賞】 “七·七”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步步侵逼我國。遠在日本流亡的作者憂心如焚,“苦慮了十幾天”,決心 “別婦拋雛”,回國 “請纓”,參加抗戰。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于7月25日吻別親人,離日歸來。他將途中三日經歷用日記體形式寫成 《由日本回來了》一文,此詩即見于26日 “日記”中。他寫道: “想起二十四日那一天,預想到回到了上海的那首 《七律》 ……這是用的魯迅的韻。魯迅有一首詩我最喜歡,原文是:‘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原詩大有唐人風韻,哀切動人,可謂絕唱。我的和作是不成氣候的,名實相符的效顰而已。但寫的時候,自己確有一片真誠,因此工拙也就在所不計了。” 可見,此乃他表白自己拋妻別子,歸國參加抗戰,精忠報國的一片赤忱之心的詩!
首聯敘事抒懷。在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作者又一次面臨投筆從戎,請命出征,報效祖國的時候。之所以說 “又當”,是因為作者1926年春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院院長時,第一次投筆,參加北伐,這是第二次投筆,故云 “又”。“別婦拋雛斷藕絲”,言自己以祖國利益為重,離別妻子、丟下兒女,斬斷親人藕斷絲連之情,毅然返國,投身抗戰的決心。
頷聯: “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言思國之苦,抒返國之情。作者反顧自己流亡日本十年間的情景,滴滴下落的都是思念祖國的血淚。然后想象輪船航行三天三夜后,回到上海看見祖國的旌旗,那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
頸聯: “愿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自己已立下為國捐軀、埋身華夏的宏愿,因而才寫此詩來 “哭吐” 自己報效祖國的堅貞!
尾聯: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希望全國四萬萬同胞齊心合力,同心同德,團結得如同一個鋼鐵戰士一般。這樣,抗戰必勝,中華必興!
全詩情真意摯,韻律諧和,敘事、抒情、言志、寄懷融于一體,深沉有力,撼人心魄!
文章作者:丁樵
上一篇:愛國詩詞《黃興·詠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貫慈·哭遼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