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飄渺峰。
懷抱芳馨蘭一握,縱橫宙合霧千重。
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才孰臥龍?①
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②
【注釋】 ①爭鹿:典出《文選》: “取天下苦逐野鹿,天下共分其肉。”后便稱國家分裂之時,爭奪天下為爭鹿。臥龍:典出《三國志·諸葛亮傳》: 漢末徐庶舉諸葛亮于劉備,有臥龍先生之稱。比喻隱士或尚未露頭角的杰出人才。
【鑒賞】 這是組詩五首中的第二首,作于“公車上書”受阻后的1889年9月離京時。
詩的首聯,作者一開頭便以浪漫主義筆調、奔騰幻想的表現手法引吭高歌:我從天外飛來,天龍作我的坐騎,眾神為我的隨從,我巍然屹立在虛無飄渺的極高峰。詩人以神奇瑰麗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超脫世俗、不同凡響的游仙圖,以屈原的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自況,寓意堅信只要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才能,總有振興救亡的時機。
頷聯,繼續運用 《離騷》筆法,上句暗喻自己胸懷高潔美好的道德情操;下句暗喻黑暗現實里的清王朝。這是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要與頑固派斗爭到底的豪情,展示了變法救國的理想。
頸聯,以承轉筆鋒設問落墨,用典抒情,大有百感交集,情不能已之勢。他憤慨地引歷史上戰國七雄爭奪天下的史事比喻列強瓜分中國,并大聲疾呼:祖國的仁人志士,有誰能有諸葛亮那樣的才能膽識,挺身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呢?這一問中飽含愛國之憂,是留別諸公的心聲,是對維新派志士的砥礪,是對清廷頑固派的呵斥,也是詩人欲挽狂瀾的誓言,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時代的深沉呼喊。
尾聯,在憤憤不平中,迸發出激昂的鼓與呼: 我現在既無用武之地,只好揮劍長歌而離開北京; 但絕非退卻,我還將舞動嘯鳴的青鋒寶劍,馳騁于千山萬水之間,繼續掀卷起斗爭的暴風驟雨! 這一聯,是詩人奮發圖強的宣言書,是他向行將告別諸公所傾吐的共勉豪腸,堪稱大氣包舉,催人奮進。
全詩在立意構思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體現在馳騁幻想,描寫現實,抒發理想三者交錯和有機結合上,使詩的意境開闊,富于感人、動情與聯想的藝術魅力。組詩,誠為詩人代表名篇,它不僅對當時的改良主義者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今天讀來也深感其筆力千鈞,很能激起愛國者的壯志豪情。
文章作者:萬寒俠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子龍·秋日雜感·十首·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