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①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②。鐘山如龍獨西上③,欲破巨浪乘長風④。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⑤,佳氣蔥蔥至今王⑥。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⑦,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⑧,武騎千群誰敢渡⑨。黃旗入洛竟何祥⑩,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①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傳說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故名金陵。一說戰國時楚威王已置金陵,秦為秣陵。明初為都城,改名南京。雨花臺,在南京市南,最高處可俯瞰城關。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于此,天花墜落如雨,故名。大江,古代專指長江。 ②“山勢”句,謂沿江連綿多山。山勢本為抽象,江流則為具象,二者溶為一體,遂別有雄奇的壯美之感。 ③鐘山,在南京東北部,即紫金山,三峰中中峰最高。④“欲破”句,用《宋書o宗愨傳》“乘長風破萬里浪”句意。 ⑤瘞,埋。⑥蔥蔥,氣象旺盛貌。《后漢書o光武帝紀論》:望氣者遙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王,通“旺”。 ⑦坐,遂,因而。 ⑧石頭城,三國吳時為土塢,晉時加磚積石,因山為城,地形險固。故址在南京石頭山后。 ⑨“武騎”句,黃初五年(224),魏文帝伐吳,至廣陵,望江水盛漲,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見《資治通鑒》卷七十) ⑩“黃旗”句,《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陳化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問曰:“吳魏峙立,誰將平一海內者乎?”化對曰:“舊說紫蓋黃旗,運在東南。”后來吳主孫皓迷信此種舊說,發兵攻晉,并云:“青蓋入洛陽,以順天命。”因途遇大雪而還。“鐵鎖”句,晉大將王濬攻吳,吳人于江中要害處,以鐵鎖橫截之,逆拒晉之舟艦。王濬便用十余丈長的大炬,灌以麻油,燃炬燒斷之,吳國因而出降。孫皓舉家西遷入洛,所以上一句說“竟何祥”。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前三國,指魏、蜀、吳。后六朝,指建都于金陵的吳(先建都于武昌)、東晉、宋、齊、梁、陳。詩中與三國對舉,三國專指吳,六朝專指南北朝的南朝。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原籍為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帝業的發祥地也在南方。“從今”句,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從今四海為家日”句意。“不用”句,古人以長江為天塹,使南北隔絕。《南史o孔范傳》:“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度。”
【說明】 洪武二年(1369),作者三十四歲。明廷詔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長監修,并征求山林遺逸之士十余人一同編修,高啟即其中之一,《元史》的《歷志》和《列女傳》皆出他之手。這首詩便是在京城時所作。他的“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清明呈館中諸公》)的名句,也作于此時。
高啟既受命修史,而朱明又正當開國之初,自不免對新朝有所頌揚,除了末四句外,開頭八句,也有這樣的寓意:元末群雄相爭,成敗未卜,最后是江山為明朝所得,建都城于形勝爭夸的金陵。秦王空埋金寶,蔥蔥佳氣只有至今才始旺盛。但頌揚中尚無諛媚的習氣。
詩用長短句體裁寫成,《高青丘集》中專列“長短句”一卷。全詩每四句一轉韻,詩境以雄渾涵茫振起,中間插入感慨,這樣才于抑揚之中顯得深厚。
上一篇:《玄明宮行》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穆陵行》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