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道一師蘭若宿
【原文】
一公棲太白①,高頂出云煙。梵流諸壑遍②,花雨一峰偏③。
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④。鳥來還語法,客去更安禪⑤。
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洞房隱深竹⑥,清夜聞遙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⑦。豈唯暫留宿,服事將窮年⑧。
【注釋】
①太白:山名。在陜西省郿縣東南。海拔1193米,慎蒙《名山記》:“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里,鐘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於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
②梵:梵語Brahmā的音譯詞。意為寂靜,高凈。
③花雨:佛教語。諸天為贊嘆佛說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經·序品》載:“時無色界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后用于贊頌高僧頌揚佛法之詞。
④無心:佛教語。指解脫邪念的真心。立教:樹立教派,弘揚佛法。
⑤語法:講說佛法。安禪:佛教語。指靜坐入定。俗稱打坐。
⑥洞房:幽深如洞的內室。
⑦枕席:枕頭和席子。也泛指床榻。
⑧服事:服侍。窮年:終其天年;畢生。
【譯文】
一位高僧在太白峰修行,高高的山頂上云煙飄蕩。寂靜的氣息漫布眾多的山壑,佛法功德的花雨偏聚在一峰上。行跡因為心無邪念而隱蔽,名聲因為樹立教派、弘揚佛法而傳播。鳥兒飛過的時候他在講說佛法,客人離開之后他在靜坐入定。白天走到松林小路的盡頭,晚上在寺廟邊投宿。幽靜的內室隱藏在深深的竹林中,清凈的夜晚聽見遙遠的泉水聲。過去聽聞聲名像是在云霞般高處的人物,現在就在我的床榻前。哪里只是暫時的留宿,希望能夠畢生服侍佛祖。
【賞析】
詩人傾心佛法,拜訪高僧。希望這位高僧能夠指點自己,獲得心靈的寧靜。
首句點出高僧居于名山峻嶺之上,“高頂出風煙”既寫山峰高聳入云,又暗含瞻仰高僧仙風道骨之意。三、四兩句以“梵流”與“花雨”,將禪意佛心染遍名山峻嶺。同時,詩人心中敬畏佛法,誦念勤修,心中有佛法,則處處是佛法,山峰山壑無能例外者。
第五至第八句描寫高僧的修行境界。高僧普度眾生,惠及禪客與禽鳥,而無論鳥之飛來與飛去,與客之到訪與離開,高僧只是一味語法安禪,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既然禽鳥也受到了高僧的開示,這豈不是說,詩人所投宿的這處禪院處處通靈,故而接下來四句描繪院落的清幽,雖然不再直接用佛教的典故,但已然處處遍染禪機。
尾章,詩人再次吐露對修習佛法的誠心。“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能夠得以拜見高僧的歡愉之情。雖然在高僧這里的留宿是短暫的,但是修習佛法不在于地點,也不拘于地點,詩人愿意畢生修習佛法,希望自己也能夠早日到達“得失隨緣,心無增減”的境界。
上一篇:王維《聽宮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桃源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