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原文】
帝子遠辭丹鳳闕①,天書②遙借翠微宮③。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④。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⑤向碧空。
【注釋】
①帝子:帝王之子,此處指岐王。丹鳳闕:帝闕;京城。
②天書:帝王的詔書。
③翠微宮:唐代宮殿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終南山造太和宮。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廢,二十一年(647年)重行修建,改名翠微宮。
④房櫳:窗欞、窗戶。櫳,疏檻也(《漢書》顏師古注)。古時窗戶是木式框架結構,富有人家的房屋窗戶上往往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
⑤吹笙:周靈王太子被后人稱作王子喬,喜歡吹笙,后來乘白鶴隨道士而去。此處“吹笙”為化用典故,指成仙。一作“吹簫”。秦穆公時人蕭史善吹簫,能引來孔雀白鶴。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他,后來吹簫竟然引來鳳凰,穆公為他們修建鳳凰臺。夫妻二人后來皆隨鳳凰飛去。
【譯文】
皇子遠離京城,帝王下詔允許借翠微宮避暑。隔著窗戶云霧沾染在衣服上,卷起幔帳,山泉映在鏡中。樹林下面水聲伴著喧鬧的言語歡笑聲,巖石間的樹木遮蔽了房屋的窗戶。就是神仙的居所也未必勝過這里,又有什么必要像王子喬那樣吹笙羽化、飛入碧天呢。
【賞析】
王維以山水田園詩最為今人稱道。實際上,王維的宮廷詩作也非常出彩。除了此篇之外,《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也是千古流傳的名作。
開元六年(718年),王維隨岐王在九成宮避暑,應岐王之命作詩。題中“敕”字點名皇帝下詔,借給岐王九成宮,用來避暑。九成宮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最早是隋文帝的離宮(不在都城的宮殿),名“仁壽宮”,唐太宗修復并擴建,改名“九成宮”,言其宮殿有“九重”之雄偉。開成元年(836年),在九成宮被洪水沖毀正殿之前,經常有皇帝、宗室來九成宮避暑。題中“應教”二字點名此詩為應諸王之命而作的詩文。如果是奉皇帝之命作詩,則為“應制”“應詔”詩;應太子之命作詩則為“應令”詩。
首聯將詩歌的本事敘述得非常清晰,用詞典雅,且這些典雅之詞,合事合景?!暗P闕”中“丹鳳”與“帝子”呼應,而“翠微宮”中“翠微”二字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縹緲,引出下文之景。
山中云霧、山泉、樹林、殿閣景色雖美,但詩歌的韻味,其實更多的是靠作者妙筆點化。不寫云霧之縹緲,反寫云霧沾染衣襟。云霧隔窗濕衣,山中云霧彌漫之景,已是暗中寫出;卷起帷幔,正見山泉倒影鏡中,將山中美景寫得極具情趣。山景如畫,“衣上”“鏡中”之筆,則畫出景中人來,可謂“妙筆生花”之“花”了。詩人所感受到的山中之涼爽,山景之趣味,非常巧妙地傳達給了讀者。樹林下,潺潺水聲交織著歡聲笑語,傳達出避暑客人之心情歡暢;巖石、樹木間隙,精美的窗櫳若隱若現,詩人在展現這些美景的同時,還贊美了宮殿選址巧妙,品位高雅。
尾聯中,詩人贊美九成宮能與神仙居所相媲美,甚至更勝一籌。在此避暑,不思成仙。“吹笙”成仙之筆既化用了王子喬的典故,又暗合了岐王的身份。詩中勝于仙家的宮闕,饒富趣味的貴族避暑生活,透露出一種大唐盛世之景。
上一篇:王維《扶南曲歌詞五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敕賜百官櫻桃》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