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棲曲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歌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素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烏棲曲》是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舊題,古辭為七言四句,兩句換韻,內容較為靡麗。本篇諷刺宮廷淫靡生活,在內容形式上都推陳出新。
相傳吳王夫差曾筑姑蘇臺,舊址在今蘇州西南姑蘇山,上建春宵宮,與西施在宮中為長夜之飲。前四句即緊扣題面,寫姑蘇臺之黃昏。“烏棲時”三字不僅點出時間,同時將吳宮置于昏林暮鴉的背景上,也帶有幾分象征色彩,使人聯想到吳國已出現的沒落趨勢。“醉西施”既是說與西施共醉,即沉湎于酒;也是說惑溺于西施,即沉湎于色。“歡未畢”三字,可見宴樂是從日間進行到黃昏日落,這黃昏日落卻又成為長夜之飲的開始。而黃昏日落本身,也是一個沒落的象征。
接下來詩人跳過長夜之飲的場面,以兩句寫姑蘇臺之黎明。“起看秋月墜江波”與“青山欲銜半邊日”適成照映,以“起看”二字暗示沉湎于酒色中的吳王心態,——與處于狂歡極樂中所有的人一樣,他感到時間過得太快,所謂“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于是晝則望長繩系日,卻依然出現了“青山欲銜半邊日”的黃昏;夜則盼月駐中天,卻依然出現了“起看秋月墜江波”的黎明。盡管夜以繼日地行樂,然而歡樂仍然填不滿精神的空虛。
于是詩的結尾有意突破《烏棲曲》古辭偶句收結的格式,變偶為奇,為詩安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東方漸高奈樂何!”通常情況人們只在窮途末路時徒呼奈何,豈有面對沒完沒了的歡樂而徒呼奈何之理?然而詩人通過這一不同尋常的呼告,暗示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和“樂極生悲”的意思。《唐宋詩醇》評道:“樂極生悲之意寫得微婉,未幾而麋鹿游于姑蘇矣。全不說破,可謂寄興深微者。(略)末綴一單句,有不盡之妙。”
李白的七古一般都寫得雄奇恣肆,而本篇則偏于含蓄收斂,成為別調。前人或以為它是借吳宮荒淫來托諷唐玄宗的沉湎聲色,迷戀楊妃,是完全可能的。據《本事詩》載,李白初見賀知章,賀見《烏棲曲》嘆賞苦吟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看來這話不單純是從藝術角度著眼的。
上一篇: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