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花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桑戈爾
寂靜的花園,
莊重的花園,
黃昏時分垂下眼睛,
期待著夜晚。
勞苦,喧囂,
都市的一切擾人的哄鬧
溜過平滑的屋脊縈回于耳邊,
直達憂傷的窗畔,
消失在纖小、嬌嫩、沉思的樹葉之間。
白人的手,
雍容的姿態,
平和的舉止。
但達姆——達姆的鼓聲*
穿越
群山
和
大陸,
誰能安撫我的心,
在達姆——達姆的召喚下
跳躍,
搏動,
刺痛?
(張放 譯)
【注釋】 達姆:非洲的一種鼓,傳統用于傳遞信息。
【賞析】 桑戈爾在法國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他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學業,開始了教書的生涯,經歷了戰爭的考驗,并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廣泛地學習和吸收了歐洲文化,在詩歌創作上更是取效法國現代派詩歌,并且用法語寫作。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是非洲,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流動著黑人的血液。他與達馬、塞澤爾等人提倡“黑人性”文藝,就是要弘揚非洲古老的文化傳統,歌頌“祖先的精神”,激起非洲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法蘭西花園》一詩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民族感情和作為非洲黑人的驕傲。
花園應是美的所在,是人們休憩和娛樂的場所,但法蘭西花園在詩人眼中卻不是這樣。“寂靜”、“莊重”,一副尊貴的神態,它在“黃昏時分垂下眼睛/期待著夜晚。”對于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們來說,夜晚似乎比白天更令人期盼,因為只有在深夜人們才能忘卻白晝的喧囂,享有一份安寧。詩人對都市的喧囂、哄鬧同樣感到難耐,特別是因為它們具有那么強的滲透力。“溜過平滑的屋脊縈回于耳邊,直達憂傷的窗畔,消失在纖小、嬌嫩、沉思的樹葉之間。”甚至詩人棲居的小小的房間,甚至纖小、嬌嫩的樹葉,都一一遭受“哄鬧”的侵擾。這里表現了詩人對都市生活的厭倦情緒。
在法國,詩人不僅要忍受都市的哄鬧,還要忍受白人歧視的目光。詩人曾有過數次遭白人冷眼的經歷,詩人也深深地感到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對立,但詩人并沒發現白人種族的優越之外:白人中也有窮人,也有犯罪。這不能不讓詩人感到憤怒。“白人的手,雍容的姿態,平和的舉止。”詩人沒有把白人丑化,但寫出了白人雍容姿態下的軟弱無力,缺乏壯健的精神。詩人想起了非洲達姆鼓的聲音。它是那么高亢有力,振奮人心,它“穿越群山和大陸”,召喚著海外的游子,激勵著世代的黑人。達姆的鼓聲與白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比照,表現了詩人對傲慢的白人的蔑視和他作為黑人的強烈自尊心和自豪感。“誰能安撫我的心,在達姆——達姆的召喚下/跳躍,搏動,刺痛?”詩人深感在異鄉他域的孤寂,詩人思念家鄉,渴盼早日返歸故里,詩人的心在“跳躍,搏動,刺痛”,這并不是因為他已忍受不了巴黎的生活,而是因為他深深地感到一種責任:他要為非洲人民爭光,為非洲擺脫白人的殖民統治而奮斗。
這首詩以感受寫意象,又通過意象的組合寫出詩人的情緒波動。花園的期待,窗畔的憂傷,樹葉的沉思等,物我交融,意象生動,能夠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寫達姆——達姆的鼓聲采用梯級結構形式,在視覺和聽覺上充分突出了鼓聲的意象,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上一篇:《正月十五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洞庭湖上》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