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貞觀·菩薩蠻》原文賞析
早發星軺驛,是太行山絕頂處
山城半夜催金柝,酒醒孤館燈花落。窗白一聲雞,枕函聞馬嘶。
門前烏桕樹,霜月迷行處。遙憶獨眠人,曉寒驚夢頻。
這是一首羈旅憶遠詞。詞的規定情景是: 深秋季節的霜月未落之黎明時刻,出發自太行絕頂的星軺小驛。當曉寒撲面而來的一剎那,抒情主人公不由遙念遠在家鄉的妻子,料想她一定也長夜難眠、苦夢驚心,在思憶著自己的風塵奔勞的親人。季候、時令、地點、環境以及抒情人物的主客雙方全都明白地作了點寫。星軺驛的“軺”,音yáo,古代輕便馬車。山區行旅,需計時趕程,驛名星軺,顯然是由此中轉趕前站必須在星辰曉月未落時起行。
上片寫“早發”的氛圍和抒情主體的感受。四個句子表現有一個短暫的時間推移過程,而匆促催程的意象選擇是三種聲音: 一是柝聲,柝音tuò,敲更報時的木梆; 二是雞啼聲; 三是馬嘶聲。柝聲敲醒短夢,睡前喝過酒,故在朦朧中醒來時第一個感覺是恢復神思,從恍惚中想起原來自己身處深山小驛中;接著第二個感受是睜眼只見燈花已燼落,屋內烏黑一片,耳中飄蕩的是凄涼的柝梆聲,于是孤獨飄零的情思漲起。還未容他深想下去時,隨著第一聲雞鳴,窗紙泛白了,馬的一聲長嘶也傳來枕邊,催起趕路了。可以看到,顧貞觀運筆極思,在脈絡神韻的流轉上既清晰又形象具體。但意雖甚密,文氣卻疏朗,毫不雕琢。這就是前人常說的清俊或疏快。說不雕琢,並非不錘煉,如表現抒情主體的感覺的詞只在第四句中用一“聞”字,表面看來“聞”的只是馬嘶,其實前面客觀描述的柝聲、雞鳴聲也全統在這“聞”字上,並連帶起了“酒醒孤館燈花落”的感知。此即所謂氣體盤轉和氣韻一貫。
下片前二句表現早發起程情景。霜月掛在門前烏桕樹梢,遠近迷蒙一片。這是景,又是惆悵迷茫情的寄托的物象。所以,緊接的是“遙憶”二句。詞中的“我”在一派曉色迷離景觀中趕路,正是剛從夢中驚醒,這樣他不禁想起家中獨眠的妻子定然又是一夜夢不成,而且也在曉寒襲人中頻思自己。當我被柝聲、雞啼聲、馬嘶聲驚破殘夢時,她肯定也是夜半驚心,兩眼青燈,心懸天外行路人。“曉寒驚夢頻”五字具有一擊二響的表現特點,寫出了天各一方的親人間心靈相通的情思,是很凝煉和警策的。
曉旅、憶內之作,歷來汗牛充棟,要能推陳出新,熟中見生地寫得真摯、清新已非易事。顧貞觀此詞純以視、聽等感覺表現為主,真實不虛擬,自然不拚湊,意象也生動有現實氣息感,所以與通常所見的應酬敷衍的作品不同,有它獨到之處。
上一篇:《納蘭性德·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梁鼎芬·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