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 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 在山做得許多聲!
〔靈鷲禪寺〕即杭州西湖靈隱寺,寺前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
楊萬里在南宋王朝做過秘書少監的官,在當時的都城杭州住過多年,寫了不少有關杭州和西湖的詩,這便是其中的一首。這是一首饒有諷刺意味的托物感懷之作。作者夜宿禪寺,也許本意在圖清靜;殊未料被潺潺的水聲擾得終夜難眠。他以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這終夜不息的水聲原來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這次偶然的經歷觸發起詩人的聯想:山泉“在山”時的做聲和匯入“前溪”后的“無語”,不是跟某種習見的社會現象很相似嗎?比如說,某些所謂士子者,失意時滿懷匡時濟世之態,宏論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卻昔時的抱負,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來……
詩的構思起點,也許便是如此。通過詠物來影射世態人情,關鍵在于把握“物態”與“人情”的接合點并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在山”與“在野”原本相通;“前溪”便在“出山”(“出仕”的一種說法)之后。于是乎,山泉汩汩,使人聯想起一些人“在野”時的議論風生;前溪無語,恰與他們在“出山”后的緘口不言相合。環境的變化造成了這般不同,“物態”與“人情”幾乎無異。末句中“做得”二字可謂力透紙背,鞭辟入里,足使跡近“山泉”者羞煞、愧煞!
楊萬里愛好自然也善于摹寫自然,然而他并未忘情于世事。《憫農》、《初入淮河四絕句》等詩表明,他對山河破碎、朝政腐敗、民生凋敝的現實還是縈繞心懷的。而本詩于寫景狀物之間寓譏議朝政、針砭時弊之意,可以說是匪夷所思、別樹一幟的。
上一篇:《孤桐·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寓言·唐·孟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