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原文與翻譯、賞析
胡也頻
激烈的憤怒之長風,
橫掃這蒼茫的湖面,
五百里的水波澎湃著,
彷徨了安靜的魚舟。
蒙蒙的灰色之霧,
將水天染成一色,
一切的固有變樣了,
彌漫著拘攣與顫栗。
無數的浪花和雨珠飛舞,
如盲眾的狂熱之暴動,
逞其得意的歡樂,
向無抵抗的空間痛擊。
隱隱的低弱之音,
在暴風雨里流蕩:
似漁父求援的呼喊,
似孤雁失戀的哀鳴。
【賞析】 胡也頻從16歲起就進入了輾轉漂流、奮斗掙扎的生活。困苦的生活境遇,使他在思想情緒上與社會現實處于對立的狀態,在藝術上他接受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直到1928年以后仍然在他的創作中起作用。因而,他的詩歌也帶上了某些唯美主義的色彩。但終究他是一個不取媚的人,他的詩并不是“象牙之塔”里的低吟淺唱,而是執著追求真理的呼喊。就詩風而言,他受到了象征派詩歌的影響,但又超出了象征主義的局限。本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人的創作特點和風格。
讀完這首詩,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洞庭風雨圖”展現在我們面前。詩人首先從大處落筆,仿佛是在湖邊眺望整個湖面,長風怒號,橫掃洞庭,水波澎湃,彷徨漁舟,一種沉摯的悲憤的氛圍籠罩了一切。而此時詩人看到的不僅僅是長風橫掃,而且還有灰濛濛的霧靄的彌漫,給蒼茫的湖面更加染上了一層低沉的色調。詩人在用兩節詩勾勒出洞庭風雨的宏闊畫面之后,將筆伸向細微之處,在霧靄籠罩,長風橫掃的畫景中,襯入了一組蘊含對比的境頭。第三節詩人寫浪花和雨珠在長風中飛舞,那種“狂熱之暴動”,那種“得意的歡樂”,體現了詩人已經開始感觸到了的心理上的情感反差,浪花和雨珠的 “得意的歡樂”,無疑會給詩人的內心以“痛擊”,而這種“痛擊”的痛苦也正是最后一節的基點。“隱隱的低弱之音,在暴風雨里流蕩:似漁父求援的呼喊,似孤雁失戀的哀鳴。”至此,這首詩的悲慟和凄冷的氣氛便全部表現了出來,浪花雨珠的狂暴對應的則是弱者的哀鳴。因而,詩人也正是通過前三節的寫景和最后一節的雁聲,在哀戚歡樂的嘆婉中,表現了現實和人生。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于是脫胎于象征派,而又超越象征派,在新詩發展史上,比較早地體現了浪漫主義與象征主義藝術方法的融合。詩人對于形象的描繪是真實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洞庭風雨圖,然而詩人在描寫自然圖景的同時,所抒發和表現出的心境則是隱藏在象征的意境中的。憤怒的長風和蒼茫的湖面,浪花雨珠的狂狷和弱者凄凄的哀鳴:既有磅礴的氣勢,又有細微的圖景;既有放縱的奔突,又有敏銳的感受,自然景觀與主觀感情水乳交融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浪漫主義的風格,而這一浪漫主義豪情與象征意象渾然而生,使詩具有了一種蘊藉、深邃、凝重、深沉的感染力。沈從文先生在評析胡也頻的詩時說,“也頻詩的形式,無疑地從李金發詩一種體裁得到暗示,一種在文字性格方面為畸形的構圖,以另外屬于未來的一格,而在試驗中存在著。”(《記胡也頻》) 胡也頻的這種“試驗”,正像一道絢麗的彩虹,在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架起了一座的橋梁。
上一篇:《法蘭西花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清平樂》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