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原文與翻譯、賞析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①,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風飄絮③,身世浮沉雨打萍④。惶恐灘頭說惶恐⑤,零丁洋里嘆零丁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⑦!
【注釋】 ①遭逢:遭遇。起一經:唐宋時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是考儒家經典中某一部著作的經義,總稱明經;“起一經”是說政治生涯是從考一部經書的經義得中進士開始的。②四周星:四年。星,歲星。③絮:柳絮。④萍:浮萍。⑤惶恐灘: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很急,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文天祥在1277年被元軍打敗后,曾從惶恐灘一帶撤到福建去。⑥零丁洋:又作伶仃洋,在今廣東珠江口外。文天祥于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兵敗被俘,被囚禁在元軍戰船上。⑦丹心: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編在一起就是“冊”。制作竹簡時先用火烤,讓水分散發,既易于書寫又可防腐,稱為“汗青”。這里用“汗青”指史冊。
【詩大意】 艱難困苦的經歷是從考取明經科進入仕途開始的,越來越處于逆境的抗擊元軍的戰爭已經歷了四個年頭。國土淪喪,國勢危難,就像狂風中的柳絮,個人身世的坎坷不幸就像雨打的浮萍。過去在惶恐灘頭戰敗時曾訴說過惶恐的心情,現在在零丁洋上嘆息自己的零丁(伶仃)處境。但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一死,所以為人就應該在歷史上留下光照千秋的一片忠貞之心!
【賞析】 宋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被囚于元軍戰船上。第二年正月,元軍追擊在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面海中)的南宋最后一個皇帝趙昺,遇到宋軍的頑強抵抗。元將張宏范逼文天祥勸降宋軍統帥張世杰。文天祥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文天祥同時把《過零丁洋》這首詩給張宏范看,堅決拒絕了他的無恥要求。所以《過零丁洋》實際上是文天祥下決心以死報國的“明志詩”。
文天祥于寶祐四年(1256)中進士后,一直擔任不太重要的文官職務。當時的南宋政府在偏安一百多年后不但不思振作以匡復失地,反而越來越腐敗,皇帝和權臣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對外一味委曲求全,稱臣納貢,以求茍安,對內則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以供一小撮人的揮霍,黎民百姓深深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上投降派一直占上風,抗戰派遭冷落。文天祥在開慶元年(1259)曾上疏請斬主張遷都避敵的宦官董宋臣并獻御敵之計,但根本無人理睬。德祐四年(1275)元軍從湖北東下直逼南宋首都臨安,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去保衛臨安,從此開始了他領導宋軍抗擊元軍的戎馬生涯。
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寫作者的不幸遭遇:中進士以后看到山河破敗,民不聊生,深感重任在身,但自己正確的政治主張卻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接下來是四年征戰,屢次失利?!案筛炅嚷洹笔莻恼Z,因為南宋政權已喪盡民心,江南地區人民根本無心起來保衛這殘酷壓榨和剝削自己的趙家王朝,所以文天祥幾乎是孤軍作戰,這就是為什么出現“干戈寥落”局面的原因。
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當時國家和個人的處境都已岌岌可危??耧L中的柳絮,命運已不由自主,難免淪落之苦;驟雨中的浮萍只有最終沉沒的結局。這一聯以形象的比喻真切地敘寫了南宋和作者當時所處的危難境地。
頸聯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借用地名諧音,敘述兵敗時的惶恐心情和被俘后的孤苦景況。從藝術技巧上來看,這是一聯難得的巧對,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詩文修養。盡管從格調上來看,有些低沉,但只要我們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去看也不難理解。當時文天祥已淪為元軍的俘虜,還有什么高調可唱呢。承認失敗是痛苦的,而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是茍且偷生,還是以死報國?所以這一聯是一個轉折,用極低沉悲涼的語調引出尾聯驚天地、泣鬼神的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幾乎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熟悉的正氣凜然、驚心動魄的詩句,千百年來在民族存亡關頭曾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尊嚴、為祖國的自由而獻身。這樣的詩句的巨大精神力量幾乎是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都無法比擬的,因為這不是一般的豪言壯語,而是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身體力行的誓言,因而具有特殊的感召力。
上一篇:《踏莎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這一天我滿三十六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