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蟬》唐詩賞析,《蟬》原文與注釋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①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②
【注釋】 ①垂緌 (rui): 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似下垂的冠纓,故說其是垂緌。飲清露: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蟬 “飲清露”。流響: 蟬鳴之聲時高時低且時間很長,像流水的響聲一樣,故稱 “流響”。②藉: 借。
【鑒賞】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
作者虞世南是唐太宗時代的重臣。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贊他有 “五絕”,即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都是空前絕后的。雖有過譽之處,但虞世南的人品確實為當時人所褒賞。清人施補華 《峴傭說詩》 云: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 ‘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 駱賓王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人托詠蟬以寄本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氣質、遭遇的不同,雖同為比興寄托,卻呈現迥異的意境,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 “詠蟬” 詩的三絕。
本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所稱道。
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 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 “冠纓” 指代達官貴人。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 “清客” 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 的蟬的形象中了。這“貴 (人)” 與 “清 (客)” 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句的“清” 無須借 “貴” 作反鋪墊,用筆頗為巧妙。
次句描寫蟬聲之傳播。梧桐是高樹,著一 “疏” 字,更見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 “秋風” 相呼應。“流響” 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 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我們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本句對蟬聲傳播的生動描寫,后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三、四兩句是全詩比興寄托的 “點睛” 之筆。它是在一、二兩句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借助于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出于 “居高” 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 (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一種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 字和 “非”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 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全詩將蟬人格化,帶有作者明顯的自況意味。清人沈德潛評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見 《唐詩別裁》) 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上一篇:《羅隱·蜂》唐詩賞析,《蜂》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行路難》唐詩賞析,《行路難》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