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渡荊門送別;靜夜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初次離開故鄉,固然會產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的人,更會有濃重的鄉思。李白《渡荊門送別》和《靜夜思》,反映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的感觀和情思。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的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重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狀,并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在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廣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本詩的意想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云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云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兩聯,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的、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兩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云“送別”,就是尾聯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于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二句得像外于圓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像外,余音裊裊,更富有情趣。
《靜夜思》是詩人抒發鄉愁的作品,寫作時間無考。胡應麟說:“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詩藪·內編》卷六)詩的妙處,在于語淺情深,在短小的篇幅里,情感的含容量卻很深厚,正如沈德潛所說:“旅中情思,雖說明而不說盡。”(《唐詩別裁》)全詩運用自然流暢的語言,通過“低頭”(從床上側身低頭看床前的月光)、“舉頭”、“低頭”三個生活細節的連貫描寫,將自然景色、內心活動和旅中情思融合起來,抒發了詩人長期旅居他鄉時靜夜無寐,由“望明月”觸發起來的濃重鄉愁,意真情切,感人至深。詩中月明如霜的描寫,在古典詩詞里經常見到,如蕭綱《玄圃納涼》的“夜月似秋霜”、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空里流霜不覺飛”。李白隨意拈用,點明節令,秋夜明月,更容易惹起人們的愁思。中唐時代白居易寫過《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詩云:“共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的意想,得到過太白詩的藝術啟示,又有所創新發展。
上一篇:王褒詩《渡河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韋應物詩《滁州西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