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汪琬·玉鉤斜》原文賞析
月觀凄涼羅歌舞,三千艷質埋荒楚。寶鈿羅帔半隨身,踏作吳公臺下土。春江如故錦帆非,露葉風條積漸稀。蕭娘行雨知何處,唯見橫塘蛺蝶飛。
“玉鉤斜”,地名,又叫宮人斜。據《廣陵志》:“府治西北有玉鉤斜,隋煬帝葬宮人處。”遺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這首詩是作者到揚州尋訪古跡之作,隱約含蓄地譴責了隋煬帝的荒淫誤國,也深寓著人世滄桑之嘆。
前四句是對往昔的想象和追憶,寫隋朝宮女的遭遇。“月觀”,樓臺名,在揚州城北。《揚州府志》:“宋徐諶之為南兗州刺史,以廣陵城北多陂津,水物豐盛,乃建風亭、月觀、吹臺、琴臺,竹木繁茂,花藥成行。”“羅歌舞”,即盛設歌舞,據《拾遺記》載: “隋大業(煬帝楊廣年號)十年(614),煬帝至江都,選殿腳女吳絳仙等,使給事月觀,常常月夜幸之。”開始一句,是以昔日的“羅歌舞”,來襯托今日的“月觀凄涼”,重點是在寫現在。在一片凄涼中,追思往事,這月觀中曾經充滿過多少歡樂,而如今卻籠罩著一片冷落與悲哀。強烈的對比,一開始就有不勝今昔之感。接著寫,曾經在這月觀中輕歌曼舞,極盡婀娜風流之態的三千宮女(即“艷質”),早已埋葬在這遍是雜樹野草的“玉鉤斜”中了。然而作者又進一步追想當時情形:她們在死后被埋葬時,那“寶鈿”(dian,形如花朵的首飾)、“羅帔”(pei,羅帔即絲織的披肩)還多半存留身上,臨終時似乎還葆有著生前的媚態嬌容。然而這一切如今安在? 她們的艷質、寶鈿和羅帔,都早已化為泥土,被深深地踏在吳公臺下了。“吳公臺”,在揚州城西北,劉宋時沈慶之所筑,陳朝時吳明徹又增筑,故叫吳公臺。玉鉤斜與吳公臺同在城西北,作者故有此聯想,自然而又形象,且富深意。這四句步步推進,而又間以頓挫,頗有一唱三嘆之意。
后四句著重寫眼前情景,江山如舊,而隋煬帝的風流韻事早已化為煙靄。“春江”句在前四句的描寫之后,有意宕開一筆,從寫宮女轉到寫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和在堤岸上的柳樹。隋煬帝當年為了尋歡作樂,不惜動員國家力量,開鑿了通往江南的大運河,供他的游船航行之用,如今在這玉鉤斜附近,運河一派春色,似乎依然如故,但是,煬帝南行時那“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隱《隋宮》詩句) 的鋪張豪華之舉,卻已經化為歷史陳跡,一去不復返了。那煬帝時栽在運河兩岸的垂柳,到春天本該發芽抽條了,但在風露中卻只有稀疏的幾條,多半已經老死了。這里面滿含著往事如煙之意,充滿著無窮的感慨。最后兩句,作者從眼前的景象又想到煬帝的蕭皇后。“蕭娘” 即蕭后,煬帝最寵愛的皇后,隋亡后被突厥所擄,唐太宗滅突厥,入唐宮。“行雨”用宋玉《高唐賦》故事: 楚王游高唐,夢見巫山神女來幽會,臨去之前對楚王說: “旦為行云,暮為行雨。”這里 “蕭娘行雨” 四字,指煬帝和蕭后當年的那些荒淫的風流韻事。然而如今已無跡可尋,只見那橫塘上蝴蝶正在翩翩飛舞。“橫塘”是地名,在南京附近。崔顥《長干 (里巷名,在南京市南) 曲》有“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之句,因南京與揚州很近,此以 “橫塘”代指揚州。末句 “蛺蝶飛”,暗用了《莊子》中莊生夢為蝴蝶的故事,也用了李白 《古風五十九首》 中 “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的詩意,非常深婉含蓄地暗示出,煬帝雖然宮妾成群,蕭后又姿色獨絕,他窮奢極欲一生,終于鬧到身死國滅的地步,而這一切,又都化為過眼云煙,不見一絲兒蹤影了。這里面,有對煬帝的譴責,也有對人世變幻無常的感嘆,如同那空中飄忽飛舞的蝴蝶一樣,叫人捉摸不定,全詩留下了深長的意味。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一般說來,七言古詩講求鋪張揚厲,即使是短章也要寫得氣勢闊大,而這一首的風格卻迥然不同,寫得迷離恍惚,風韻綿綿,耐人品味咀嚼。首先是作者把眼前之景與追想中的情景交迭互現,使今、昔打成一片,造成了時間上的強烈變化之感,而人世滄桑之意自然而然地溢于言外。其次是作者對人物的描寫,無論是歌舞的“三千艷質”,還是“行雨”的“蕭娘”,都是在詩中點到后,緊接著即用跳蕩的筆法,宕揚開去另說他事,若斷若連,閃爍迷離。特別是隋煬帝,詩中事事與他有關,而他卻始終沒有完全露面,半隱半顯,更給人一種神秘朦朧之感。再次是在聲韻上,前四句用仄聲韻,聲情低抑; 而后四句卻改用平聲韻,聲情上揚。這種聲韻上的變化和對比,也增加了全詩的情韻,使得詩歌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新鮮風格。
上一篇:古詩《王韜·獨登杜拉山絕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煌言·生還》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