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文天祥
余囚北庭①,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②。單扉低小,白間短窄③,污下而幽暗④。當此夏日,諸氣萃然⑤。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⑥;涂泥半朝⑦,蒸漚歷瀾⑧,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⑩,陳陳逼人(11),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12),腥臊污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13),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侵沴鮮不為厲(14),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無恙(15)。是殆有養致然,然爾亦安知所養何哉(16)?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17)?!北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18)! 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9)。下則為河岳(20),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21)?;事樊斍逡?sub>(22),含和吐明庭(23);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24):在齊太史簡(25),在晉董狐筆(26),在秦張良椎(27),在漢蘇武節(28);為嚴將軍頭(29),為嵇侍中血(30),為張睢陽齒(31),為顏常山舌(32);或為遼東帽(33),清操厲冰雪;或為 《出師表》(34),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35),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36),逆豎頭破裂(37)。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38),天柱賴以尊(39)。三綱實系命(40),道義為之根。嗟余遘陽九(41),隸也實不力(42)。楚囚纓其冠(43),傳車送窮北(44)。鼎鑊甘如飴(45),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46),春院閟天黑(47)。牛驥同一皂(48),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49),分作溝中瘠(50)。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51)。哀哉沮洳場(52),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53),陰陽不能賊(54)!顧此耿耿在(55),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56)!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57)。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58)。
【注釋】 ①北庭: 漢代以匈奴所居之地為北庭,這里指元大都,即今北京。囚禁文天祥的兵馬司獄后人改建為文丞相祠,在今北京東城府學胡同內府學胡同小學院內。②四尋:古制八尺為尋,四尋三丈二尺。③白間: 窗戶。④污下: 地勢低洼。⑤萃然: 聚集在一起。⑥時則: 那時候就。⑦半朝:半個屋子。⑧歷瀾:泥漿翻滾。⑨爨(cuan竄):燒火做飯。⑩倉腐:倉庫中腐爛的糧食。寄頓: 存放。(11)陳陳: 指倉里腐爛的氣味。(12)駢 (pian便) 肩: 肩并肩。雜遝 (ta踏): 雜亂。(13)圊溷 (qing hun青混): 廁所。(14)侵沴 (li利):侵襲。鮮 (xian險):少。厲: 疾病。(15)無恙: 沒病。(16)然爾: 同 “然而”。安: 哪里。(17)孟子曰: 引文見《孟子·公孫丑上》。(18)吾何患焉: 我在這個問題上有什么可怕的呢。焉: 指在這個問題上。(19)流形: 各種品類、形狀。(20)河岳:大江大河和高山。(21)沛乎: 盛大的樣子。蒼冥:天空。(22)皇路:國運,國家的政治局面。清夷:清明而安定。(23)明庭:圣明的朝庭。(24)丹青:繪畫。古代常把功臣繪像供奉在宮中,這里代指史冊。(25)在齊太史簡: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大夫崔杼殺齊莊公,太史寫下了“崔杼弒其君”,崔杼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后寫“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把他殺了; 弟弟的弟弟仍然寫 “崔杼弒其君”,又殺了; 跟著接任的弟弟還這么寫,崔杼只得罷休。太史,史官。簡,竹片,此指史冊。(26)在晉董狐筆: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太史董狐寫下了 “趙盾弒其君”,并且在朝庭上給大家看。趙盾說: “不是這樣的!”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說: “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27)在秦張良椎:《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先世為韓國人。秦滅韓,張良募力士滄海君為韓國報仇,鑄鐵錘重120斤,在博浪沙狙擊秦王,誤中副車,張良更姓換名逃亡,秦王下令搜捕沒抓到。(28)在漢蘇武節:《漢書·蘇武傳》載蘇武出使匈奴,持漢節19年,堅貞不屈。(29)為嚴將軍頭: 《三國志·蜀志·張飛傳》載東漢末嚴顏守巴郡,張飛攻巴郡,俘嚴顏,要他投降,嚴顏說:“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30)為嵇侍中血:《晉書·嵇紹傳》載晉惠帝永興元年 (304),侍中嵇紹從惠帝戰于湯陰,軍敗,飛矢雨集,侍衛皆散,紹以身蔽帝,死,血沾惠帝衣。事后,左右欲洗之,惠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31)為張睢陽齒:《舊唐書·張巡傳》載唐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流血,齒牙盡碎”。后城破,尹子奇問他:“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張巡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尹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32)為顏常山舌: 《新唐書·顏杲卿傳》載唐安史之亂時顏杲卿守常山,城破被俘,罵賊不絕,賊鉤斷其舌,曰 “復能罵否?”杲卿被節解,含糊而絕。(33)或為遼東帽:《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因漢末政局混亂,避居遼東,著皂帽力田,自勵清操,終身不仕。(34)或為出師表: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蜀漢后主建興五年 (227),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意在統一中原,恢復漢室。在出征前,諸葛亮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的心跡。(35)或為渡江楫:《晉書·祖逖傳》載,祖逖東晉元帝時為奮威將軍,誓志收復中原?!板呀y兵北伐,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此江!’詞氣慷慨,聞者感動。”(36)或為擊賊笏:《舊唐書·段秀實傳》載唐德宗時,朱泚謀反,太尉段秀實以笏擊泚,并唾面大罵,泚舉臂自捍,中顙流血匍匐而走。秀實遂遇害。(37)逆豎: 反叛的小人,這里指朱泚。(38)地維: 古人認為大地四方,四角有大繩維系,稱為地維。(39)天柱: 古人相傳,天有八根柱子撐著,稱為天柱。(40)三綱: 指儒家倫理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41)遘: 遭逢。陽九: 厄運,道家以天厄為陽九。(42)隸也實不力: 隸,仆役,作者謙稱。這句是說自己實在沒有能力,才落到這個地步。(43)楚囚: 指自己被俘囚禁?!蹲髠鳌こ晒拍辍罚?“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 ‘南冠而縶者誰也?’ 有司對曰: ‘鄭人所獻楚囚也?!?44)傳車:驛車。窮北:荒遠的北方。(45)鼎鑊(huo或): 古代煮肉羹的大鍋,也用來把人煮死,這里指這種酷刑。飴:糖。(46)陰房:囚室。闐 (qu去):寂靜。(47)閟 (bi必): 鎖閉。(48)驥: 良馬。 皂: 馬槽。(49)蒙霧露: 感染疾病。(50)分 (fen奮): 按理應該。瘠 (zi字):通 “胔”,沒有完全腐爛的尸體。(51)百沴: 沴是氣不和而生的災害; 百沴是各種邪惡之氣帶來的災害。辟易: 退避。(52)沮洳 (ju ru具入)場:低濕的地方。(53)謬巧:異乎常規的智謀巧計。(54)賊:侵害。(55)耿耿:耿耿忠心。(56)曷有極: 哪有盡頭。(57)典刑: 同 “典型”,榜樣。(58)古道: 傳統的美德。顏色: 容顏。
【詩大意】 天地有一種正氣,具體表現為各種不同的事物。在地下可以表現為大江大河或崇山峻嶺,在天上可以表現為太陽或星星。在人身上表現為浩然之氣,其盛其大可以充斥整個宇宙。在國家政治清明而安定的時候,在圣明的朝庭上表現為協調和諧的氣氛。在國家困難危急的關頭才可以看到凜烈忠貞的氣節,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個個永垂不朽: 齊國的太史,三位兄長都因為在史冊上如實寫下了 “崔杼弒其君”而被崔杼殺了,他并不怕死還要這么寫; 晉國的太史董狐不怕趙盾的權勢就是要在史冊上寫下“趙盾弒其君”; 秦朝的張良原來是韓國人,為了替韓國報仇請力士用鐵槌在博浪沙刺殺秦王; 漢朝的蘇武被匈奴拘禁19年始終不屈服,不投降; 漢末蜀巴郡太守嚴顏將軍城破被俘以后,寧愿殺頭也不做降將軍; 東晉的侍中嵇紹在戰斗中用身體蔽護惠帝中箭后鮮血流在惠帝的衣服上;唐代睢陽太守張巡,英勇殺賊,眼眥盡裂,把一口牙齒都咬得粉碎;唐代常山太守顏果卿被俘后痛罵叛賊,直到敵人把他的舌頭割掉;漢末的管寧在亂世不同流合污,終身不仕,避居遼東,頭戴皂帽,力耕自食,節操高潔勝冰雪;蜀漢的諸葛亮為了匡復漢室統一中原而伐魏,在臨出征前寫下 《出師表》,忠貞壯烈,鬼神泣下; 東晉志在恢復中原的祖逖,在率師北伐時中流擊楫而誓,慷慨激昂,在氣勢上壓倒了北方的敵人;唐代太尉段秀實不顧殺身之禍用朝笏痛擊叛賊朱泚,把叛賊的頭都打破了。充滿這種正氣的人,剛正壯烈,萬古留名。當這種浩然的正氣上貫日月的時候,生死又何足考慮呢! 維系大地的繩子和支撐蒼穹的天柱都是靠這種正氣來維持的。這種正氣又是“三綱”的生命和道義的根本??蓢@我遇到了天大的不幸,也怨我自己實在沒有能力。我成了北國的俘虜,像古代楚國的鐘儀一樣還穿戴著南國的衣冠,被用驛車押送到了荒僻的北方。把我下鼎鑊煮死,我反而覺得很高興,可是想死卻求之不可得!陰暗的牢房一片寂靜,鬼火在閃爍;春天的院落門窗全鎖著像黑夜一樣。牛和良馬同用一個槽,雞和鳳凰住在一起并一起吃食。一旦染上疾病,注定要被扔在山溝中成為露尸。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了兩年,各種邪氣居然都退避三舍??蓢@潮濕骯臟的處所竟成了我的樂土。難道我有什么其他的特殊的智謀計巧,各種邪惡之氣都不能傷害?正是這正氣賦予我的耿耿忠心,使我把生死榮辱看作浮云,不予考慮。然而我內心為國家為民族的憂慮,卻像蒼天一樣廣闊無垠,沒有盡頭!古代的賢人離今天越來越遠了,但是他們崇高壯烈的行為給后人留下了做人的榜樣。在風中的檐下展開古人的書來讀,古代傳統的美德照亮了我的面容。
【賞析】 文天祥于南宋祥興元年 (1278)十二月在廣東潮陽五坡嶺兵敗被俘,第二年十月押解到元大都(今北京),囚禁于兵馬司獄,土室環境十分惡劣,受盡折磨。元統治者利誘威逼,要文天祥投降,但都被他斷然拒絕了。文天祥認為他身系囚室,受各種邪氣侵襲而沒有染病,受盡折磨和死的威脅而沒有屈服,靠的就是正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因而作 《正氣歌》。寫作時間是在被囚二年之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夏天。
全詩從內容和換韻來看可以分為四段。第一段從第1句到第10句,是一個引子,講什么是正氣,以及正氣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表現,歸結到集中表現為忠貞的氣節。這一段用的是平聲韻,體現正氣的正大光明。第二段從第11句到第26句換了悲壯激烈的入聲韻,歷舉了歷史上十二位忠烈的先賢,他們永垂千古的事跡都是正氣的表現,其中又特別強調了臨危不懼,舍身取義,忠貞不屈的事跡。第三段是從第27句到第34句又換了平聲韻,總結性地闡明正氣是天地和道義的根本,是一切事物賴以存在的根本。第四段又換入聲韻,敘述自己的遭遇和不幸。這里面又有三層,第一層是從第35句到54句,講被俘被囚自然當死,而賴有一腔正氣,百邪退避,堅貞不屈,敵人也無可奈何。這并不是因為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而是因為 “顧此耿耿在”,也就是因為自己有一片耿耿忠心,也就什么都無所畏懼,什么都不去考慮了。第二層只有兩句,即第55句和第56句“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在這以前說的是個人遭遇,生死置之度外,無足掛慮,這里一轉,為國為民的憂心卻沒有盡頭。第三層也就是最后四句,申明要效法古人的榜樣,在危難時刻,為國捐軀。最后兩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顯得那么坦然,那么從容,那么崇高,生和死,榮和辱,連同敵人的淫威,一概那么微不足道,只有浩然的正氣照耀在人間!
這詩不以華麗的辭藻、新奇的想象、生動的比喻取勝,而是以淋漓的筆墨、旺盛的氣勢、充沛的感情見長。字字句句都從作者的肺腑中傾泄而出,毫無雕琢的痕跡;在用韻上注意和內心感情的密切配合,更增強了該詩的藝術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主要還在于它熱烈地謳歌了浩然正氣和堅貞節操,展示了詩人自己高尚的精神面貌,動人情思,撼人心魄,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強烈共鳴。
上一篇:《歡樂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民族之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