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fēng)飛過薔微。
這首詞在惜春傷春的傳統(tǒng)題材中、融注了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深刻的人生體驗。詞中被作者擬人化了的“春”,絕非僅僅是指一種季節(jié)、時令,而是一種象征。但究竟象征什么?讀者的人生體驗、審美經(jīng)驗不同,感受、理解也就不一致。審美意象的多義性與模糊性給欣賞主體提供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契機(jī)。下面試談?wù)勎覀兊睦斫馀c感受。
先看審美對象“春”所包涵的意蘊(yùn)。“寂寞”二字是詞眼,全詞所要表現(xiàn)的就是“春”的“寂寞”。給大自然、給人類帶來勃勃生機(jī)、活力之“春”,在逝去后,竟“無人”知道她的“行路”,“無人”知曉她已歸向何方。她的歸去,人竟不知不覺,她該是何等的“寂寞”!“若”字、假設(shè)之詞、“若有人知”,正表明“沒有”人知“春去處”。連“我”這欲“喚取歸來同住”的惜春者尚不知“春”的“去處”、那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過片設(shè)問“誰知”“蹤跡”、實是肯定無人知春之“蹤跡”。“春”在人間找不到一位知己、知音,而那啼春、報春、伴隨“春”歌唱的黃鸝——“春”的唯一知音,也因得不到理解,而“因風(fēng)飛過薔微”,顧自飄然離去,這是一個多么孤獨“寂寞”的世界!
“春”的“寂寞”、是創(chuàng)作主體“寂寞”心境的投射與外化,這“寂寞”的世界,是詞人對人生、社會的深刻體驗。他平生坎坷,屢遭貶謫放逐,倍嘗世態(tài)的炎涼冷淡。即使我們不能鑿實說那“因風(fēng)飛過薔微”的黃鸝是比喻那些在詞人遭貶時掉頭離去的親朋故友,至少也包含著他在落難而需要同情、理解時被人疏遠(yuǎn)的苦悶和感受。那在葉殘花落之后悄然歸去的“寂寞”之“春”太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那受迫害打擊而歷謫至黔州、戎州、宜州的“寂寞”的詞人自我了。
“春”,又使人自然地聯(lián)想到青春、生命,詞中那深沉的尋春、惜春的情思又引發(fā)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的象征意蘊(yùn)。在“寂寞”之“春”歸去后,盡管她“無行路”,但抒情主體仍不懈地詢問、尋覓,他期待、希望有人能“知春去處”,以便去“喚取歸來同住”,即使是人間無人知曉,還要去“問取黃鸝”,這種執(zhí)著的問春、尋春、喚春、留春的情懷,是否象征著主體人對青春、生命、美好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即使作者無此意,我們也不妨作此理解。正是“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然而,知情者“黃鸝”卻“因風(fēng)飛”去,對“春”的追尋終于失望。由追求到失落、從希望到失望,這是作者對人生的體驗,又毋寧是對我們整個人生的寫照!
上述兩層意蘊(yùn)合起來看,便是在寂寞中不斷地追求!在寂寞中不沉淪,在失望后不氣餒,這是此詞所昭示給我們的、至少是我們從中得到了這種啟示。這種啟示,并非直接的說教,而是蘊(yùn)含在作者用空靈之筆創(chuàng)造的富于動態(tài)、饒有聲響、色彩斑斕的意象群中。
上一篇:蘇軾《海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聲希《清平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