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十首·沁園春》原文賞析
監察師巨源將辟予為政,因讀嵇康與山濤書,有契于心者,就譜此詞以謝
自古賢能,壯歲飛騰,老來退閑。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憤,日就衰殘。麋鹿難馴,金鑣雖好,志在長林豐草間。唐虞世,也曾聞巢許,遁跡箕山。越人無用殷冠,怕機事纏頭不耐煩。對詩書滿架,子孫可教;琴樽一室,親舊相歡。況屬清時,得延殘喘,魚鳥溪山任往還。還知否?有絕交書在,細與君看。
在元世祖中統年間,也就是白樸三十五至三十七歲之間,當時的中書右丞相史天澤曾將白樸推薦給朝廷,白樸一再辭謝。后來,師巨源又準備推薦他從政,他就寫了這首詞給師巨源,向他辭謝,并說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這首詞小序中說的“因讀嵇康與山濤書,有契于心者”。嵇康(224—263)字叔夜,譙郡铚(今安徽宿縣西南)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崇尚老、莊,富于正義感和反抗性,對當時政治的黑暗深為不滿,后為司馬昭殺害。山濤(205—283)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司馬師執魏政時出仕,入晉任吏部尚書等職。本與嵇康交游,既為官,欲引康出仕,為嵇康拒絕,致書絕交,這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就是這首詞小序中說的“嵇康與山濤書”。
詞的開始說:“自古賢能,壯歲飛騰,老來退閑。”自古以來,賢能的人,壯年時都奮發飛騰,到年老了,就退休閑居。提出了從政與退閑的一條準則。按照這一條準則來看,自己究竟應該是奮發飛騰,還是應該退休閑居。一開始就抓住了自己該不該從政這個中心議題。詞的下面就展開具體的分析。“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憤,日就衰殘。”以一“念”字領起兩層下文。先說自己一身有“九患”,“九患”是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他有不堪忍受世俗的七件事和為禮教所不容的兩件事,因為有這“九患”,也就是有九個毛病,所以不能出仕。白樸這里是引用嵇康的話說,我有許多毛病,因此老天使我孤獨、落寞。再說,自己長時間孤苦無助,悲憤填膺,使得人越來越衰殘了。這說明自己已經不是應該奮發飛騰的壯年,是應該退閑的衰殘之年了,而且自己還有許多毛病,說明自己不具備從政的條件。“百年”極言時間之長,不是實指。“孤”,這里是指他早年就失去母親。詞接著說:“麋鹿難馴,金鑣雖好,志在長林豐草間。”這也是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的話。他說,如果把鹿從小捉來馴育,它會很聽話。但如果把大鹿捉來馴育,即使喂它好的飼料,給它帶上貴重的金籠頭,它還是想念它生活慣的長林豐草的山野。這就是說,自己無拘無束的放蕩生活已成習慣,難于改變了。白樸這里是引用嵇康的話說,我象麋鹿一樣自由自在,放蕩不拘慣了,難于改變。珍貴美好的各種優待雖然好,但我還是愿意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前面已經說明自己不具備從政的條件,這里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性格習慣都不適合從政,因此,條件再好,自己也不愿從政。“金鑣”,貴重的金籠頭。在封建社會里,拒絕出仕,有時會引起統治者的懷疑、不滿,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這一點,嵇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白樸也是清楚的,所以在接連說明自己不能從政的理由后,補一筆說:“唐虞世,也曾聞巢許,遁跡箕山。”說歷史上的堯舜盛世,也曾聽說巢父、許由隱居箕山。這一方面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不從政是可以的,歷來是被允許的。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另一種意思,即現在是盛世,也應該允許象巢父、許由這樣的人過隱居不仕的生活。
上片從多方面說明自己不愿意從政的理由和可能。下片則主要寫自己的愿望。
換頭云:“越人無用殷冠,怕機事纏頭不耐煩。”上句是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的:“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嵇康則是用《莊子·逍遙游》:“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紋身,無所用之。”)表面說,不要自以為是漂亮的華冠,就要強迫越人戴。意思是,你不要自以為做官好,就強迫人出仕。章甫,冠名。白樸在這里也是說,你不要強迫我從政。為什么呢?因為我很怕軍政大事纏住自己,很難過。“機事”,指軍政大事。這是上片所寫內容的繼續。我們讀詞至此,會問詞人既不愿從政,他愿意過怎樣的生活呢?他追求的又是什么?詞接著說:“對詩書滿架,子孫可教;琴樽一室,親舊相歡。”以“對”字領起下文兩層意思。一是說自己有滿架詩書,可教子孫讀書。二是說有琴有酒,可以和親朋故舊相歡娛。“況屬清時,得延殘喘,魚鳥溪山任往還。”何況現在政治清明,我能得茍延殘喘,可以象溪水中的魚,山林中的鳥,任意往還,自由自在。“還知否?有絕交書在,細與君看。”正始時期的嵇康不肯出仕而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現在還流傳著,我們可以細看。至此,總結全篇,突出拒絕從政的主旨。
整首詞,自始至終緊緊扣住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來寫自己的拒絕從政。當然,詞人不會不知道嵇康最終是被司馬昭殺害了的。可能正由于此,所以詞的上片中有“唐虞之世”的虛擬,下片中有“況屬清時”的實寫,這都是為了沖淡拒絕從政的意義。但他拒絕從政,不愿與元統治者合作,不愿為元統治者效力,這又是無法掩蓋的事實。這也是我們讀這首詞不能不注意,不能不思考的。
上一篇:《元好問·江城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鄭燮·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