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站》原文與翻譯、賞析
龐德
人群中這些臉龐的隱現;
濕漉漉、黑黝黝的樹枝上的花瓣。
(裘小龍 譯)
【賞析】 這是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1916年,龐德在一篇回憶錄中寫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廂,突然間,我看到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個,又看到一個,然后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我寫了一首三十行的詩,然后銷毀了,……六個月后,我寫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詩;一年后寫了下列日本和歌式的詩句。”
一句話,兩個意象疊加,強烈而直接的感受從詩中撲面而來。透過文字,讀者親眼看見了臉龐似的花瓣,花瓣似的臉龐,伸手即可觸摸到的濕漉漉的黑色枝條,隨風便可聞到花瓣的馨香,這般美麗生動,如此令人難忘。
有人認為,這首詩前一句表現了對陰暗的都市生活的厭惡,后一句則說明詩人對于大自然的向往。這種說法似乎有它的道理。可龐德自己卻沒有以此詩象征某種特定思想的意圖。他在一篇評論中說:“象征主義者的象征有固定的價值,像算術中的數目,像1,2和7。意象主義者的意象有著可變的意義,像代數中的符號a、b、x……著者必須用他的意象,因為他看到或感到它,而不是因為他認為他能用意象來支撐某種信條或倫理體系或經濟。”因此,對意象派詩歌的理解,不要過多地去聯想,理解得太實往往會將你的心靈與詩中美好的世界隔開。
運用意象疊加,省略“好像”、“如同”之類的關聯詞,這樣的詩句早在《圣經》就已出現。如《舊約·箴言》第11章22節中“婦女美貌而無見識,金環戴在豬鼻上”。而龐德在運用這種句式的同時,還強調詩句的口語化,尤其追求詩中所表現出的瞬間即逝的強烈感受,從而使意象派詩歌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現代派詩壇,達到了詩人所預想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在我看來那人有如天神》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墓旁——從聞一多墓旁哀悼歸來》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