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華·滿江紅》原文賞析
感懷,用岳鄂王韻,作于秋瑾就義后
歲月如流,秋又去,壯心未歇。難收拾,這般危局,風潮猛烈。把酒痛談身后事,舉杯試問當頭月。奈吳儂、身世太悲涼,傷心切!
亡國恨,終當雪; 奴隸性,行看滅。嘆江山已是,金甌碎缺。蒿目蒼生揮熱淚,感懷時事噴心血。愿吾儕、煉石效媧皇,補天闕。
徐自華是秋瑾的盟姊。秋瑾生前,她與秋瑾共商革命大計,全力支持秋瑾的革命事業; 秋瑾犧牲后,她又收葬秋瑾骸骨,撰寫墓表,以秋瑾為號召,大聲呼吁革命。這首詞作于秋瑾就義之后,詞中以哀悼秋瑾為線索,表達了繼承烈士遺志、推翻滿清政府,實現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雄心壯志,這也是辛亥革命時期一代志士的共同心愿。由此看來,此詞又充分體現了當日的時代精神。
詞題標明“用岳鄂王韻”,岳鄂王就是岳飛,他死后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被封為鄂王。岳飛的《滿江紅》一詞氣壯山河,充溢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對后世有深廣的影響,“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繼作很多。《滿江紅》一般例用入聲韻,這樣聲情激越,宜于抒發豪壯情感與恢宏襟抱,因此,徐自華這首詞亦顯得情辭慷慨、悲壯激昂,同樣具有“壯懷激烈”的特點。
詞起首以歲月流逝而壯志未歇提起,用岳飛《滿江紅》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意而翻進一層。詞人巧妙地運用雙關,“秋又去” 承“歲月如流”,表面指時間,實際指秋瑾的犧牲。“壯心未歇”,既寫一代壯士雄心尚在,也寫秋瑾雖然犧牲了,但壯志仍存! “難收拾”三句是說: 看你滿清政府怎么收拾秋瑾犧牲后更加風起云涌的革命局勢! 秋瑾犧牲后,浙江各地的光復軍余部和會黨,紛紛舉事為秋瑾復仇,全國各地的同盟會也策劃武裝起義,一時清廷十分恐慌,“風潮猛烈”即指此。這里明確點明了秋瑾事跡的時代氣息,落實了前文的“壯志未歇”。“把酒痛談身后事,舉杯試問當頭月”,切秋瑾事跡。秋瑾生前曾向作者表露為革命拚將一死的信念,并叮囑作者在自己犧牲后將自己葬在西湖邊的岳王墳一側。“奈吳儂”三句,表達了作者對秋瑾的哀悼之情,吳語稱人為儂,秋瑾是浙江(屬吳地)人,故稱秋瑾為“吳儂”。上片在敘述秋瑾事跡時抒發了對秋瑾的不盡哀悼之情,這可以用上片結語“傷心切”三句來總括。
下片抒情的核心是“感懷時事噴心血”,詞先從革命壯士對時局的看法敘起,“亡國恨,終當雪; 奴隸性,行看滅”,諄諄叮囑國人要挺起脊梁作人,憤憤指斥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們祖國的瓜分。“嘆江山已是,金甌碎缺”,古人用金甌無缺來形容國土的完整,這二句是承“亡國恨,終當雪”而來。全詞繼視點放在國家上后,“蒿目蒼生揮熱淚”一句又轉而把視點放在百姓蒼生身上。“蒿目”,是舉目遠望之意,典見《莊子·駢拇》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這里是說,看到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蒼生而痛心不已。詞到這里,由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自然而然地引出——“感懷時事噴心血”,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懷于“噴心血”三字形象地表達出來了。下文“愿吾儕(輩)、煉石效媧皇,補天闕(缺)”補足“噴心血”之意,女媧補天是我國遠古神話,講古時天崩地裂,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極,此處取拯國家、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意思。這是秋瑾的志向,也是辛亥革命一代志士的愿望,也是作者哀悼秋瑾、抒發雄心壯志而立意采取的實際行動。詞在高潮中作結,表現出作者鮮明的抒情主旨,而我們讀到此,也覺熱血沸騰,斗志高昂。
全詞因秋瑾就義感懷而作,詞中雖有“悲涼”、“傷心”、“嘆”、“揮熱淚”等,但未見有悲苦之意,只令人有豪壯之感。這與詞人是秋瑾的盟姊,十分理解與支持秋瑾的革命事業有關。詞人與秋瑾一樣,以革命事業高于一切,早已把個人痛苦置之度外; 這也與秋瑾就義后蓬蓬勃勃的革命高潮有關。當日革命志士人心思奮,都望“犧牲盡我責任” (秋瑾《致徐小淑絕命詞》語)。所以,詞人雖是一位女性,而全詞的風格卻雄遒豪放、粗獷剛毅,充溢著一種偉丈夫的陽剛之氣和悲壯的美感。
上一篇:《汪鈞·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鵬運·玉樓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