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明太祖朱元璋是位著名的開國皇帝,但他生性多疑,曾公然宣稱“士不為我所用者殺”。高啟曾在元末義軍張士誠政權下生活多年,雖未做官,但與其幕僚頗有交往,因而遭到朱元璋的猜忌。洪武二年(1369),高啟被薦舉到金陵編修《元史》。詩人登臨金陵雨花臺,面對金陵的大好山河,觸景生情。于是便寫下了這首清新奔放的《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原文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進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來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賞讀
這是首登臨懷古詩,作者通過登臨金陵雨花臺所見所思,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贊美,對祖國和平統一的歌頌之情。整體上我們可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前四聯作為第一層,作者描寫了金陵秀麗的山水。滔滔的長江在萬山叢中滾滾東流,山勢也隨著江流而動,寫出了大江的磅礴氣勢,鐘山則宛如乘風破浪的巨龍,昂首向西,寫出了鐘山的威武雄壯之姿,正因如此,二者才會“相雄不相讓”,極寫了金陵山水的“形勝”,作者用擬人手法賦予其生命,讓它們去“爭”,去“夸”,由此寫出了金陵的景色之秀。“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這句通過寫秦始皇用黃金鎮金陵之“王氣”而徒費心血的故事,襯托出了金陵虎踞龍盤的威武和險峻。
中間六聯為第二層次,作者由景色描寫轉入懷古,心情郁塞,飲酒至酣,登上雨花臺,看著大江秀山,作者覺得無盡的萬古蒼茫意在遙遠的飄渺處滾滾而來,城下的大江波濤滾滾,洶涌澎湃。憑著如此天險,“黃旗入洛”和“鐵鎖橫江”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卻是歷史事實。作為六朝的國都的金陵城內卻也落得宮闕雜草叢生,荒蕪衰敗的悲慘下場。“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這是對上句的答復,表明了作者對割據戰亂的強烈厭惡和憎恨。
第三層則是對當今社會的贊美,作者在詩中肯定了朱元璋統一祖國的豐功偉績,對其平息戰亂,可以讓人們四海為家,安居樂業給予了高度的稱頌。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和統一的熱愛之情。作者在詩里以熱情洋溢的話語盛贊了金陵的美好河山,以酣暢淋漓的筆墨抒發了對遠古興衰的哀嘆和對統一的歌頌,作者的愛國熱情也在詩里毫無遮掩的表現出來。
上一篇:《唐詩·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杜甫·登高》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