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長安羈旅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孟郊
十日一理發,每梳飛旅塵。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萬物皆及時,獨余不覺春。失名誰肯訪,得意爭相親。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潛歌歸去來,事外風景真。
《長安羈旅行》為唐代新樂府辭,本篇是孟郊所寫的樂府雜題。詩作表達了作者應試不第,羈旅長安的失意困頓之情和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不平之鳴。
孟郊一生困頓,幼年烽火,中年流寓,雖懷奇志,終不得展。早年曾數次應進士試,都名落孫山,直到近乎“天命”之年才得中榜。貞元八年,作者首次赴長安應試,下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 (《贈崔純亮》)。在長安度過了相當一段羈旅生涯,這首詩蓋作于此間。
全詩沉浸在一種抑郁感傷的情調之中。首四句“十日一理發,每梳飛旅塵。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言很長時間也懶得梳理一次頭發,而且每梳都塵土飛揚,一副蓬頭垢面的狼狽像;古代十天為一旬,“過”有“了”的意思,極言其少,“三”、“九”均非確指。月余才喝過了幾次酒,而且每頓飯還是以往的粗茶淡飯。 “十日”、“三旬”一面說明是隔時之久,另一面也表明是羈留之長。因為唐制科舉考試是在秋季開考,到次年春天才發榜公布,故凡遠道而來的應試者須在長安淹留半年有余。接著“萬物皆及時,獨余不覺春,”寫春天來臨,萬物復蘇, 自然界呈現出一派花紅柳綠的景象;但詩人卻因為落第而孤守寒舍,絲毫感受不到春日的溫暖,心里是一片冰涼的世界。
作者所感受的似乎也不僅僅在落第本身,中六句:“失名誰肯訪,得意爭相親。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心。”正如民間俗語所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原來作者是深深地體味到了封建時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社會情態。也許此時曾跟孟郊同場應試的韓愈者流正官袍加身,如云的賓客正使他們應接不暇呢,而詩人卻門可羅雀,“門前冷落車馬稀”,一個人遠離家鄉,不但沒有一個親人的半句安慰話,還得遭受勢利小人的白眼,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怎不叫人涼透脊梁。“直木”二句是說挺拔的大樹上自然有成群的鳥兒恬靜地立在上邊,而清寒的小溪里肯定不會有結隊的魚兒躁動于其中, “比”的意思很顯見。由此詩人發出感喟,方知道明爭暗斗的名利場中不是君子呆的地方。這里的“君子”,帶有自況的意思,盡管有人認為此二句未免有些“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
末四句,筆鋒一轉,詩人于無望中萌動了新的理想。他想象,將來要柱著藤竹拐杖跋涉于崇山峻嶺、青竹翠柏之中,采薇而食,象伯夷、叔齊那樣隱居山林,過那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并且心中暗暗歌詠著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避開人事喧嚷的塵世,在大自然中(“事外”)去享受那“不受塵埃半點侵”的高潔、寧靜的生活。詩人于無可奈何之中總算給自己“設計”了一個 “歸宿”。雖然這種消極避世的態度并非詩人的初衷。
孟郊的詩在藝術上是比較獨特的,但對于孟詩藝術風格的評價,自來就褒貶不一。韓愈對孟郊推崇備至,認為他“才氣清高”(《與孟東野書》),其詩“高山魏晉”(《送孟東野序》)。后人夏敬觀也說:“孟東野詩,當貞元和間,可謂有一無二者矣。”(《說孟》)蘇東坡在《讀孟詩二首》中卻說讀孟郊的詩“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蟛蠖,竟日嚼空螯。”“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貶得一錢不值。平心而論,以上所持各懷其偏。惟今人錢鐘書先生謂東野詩“深語若平,巧語帶樸,新語入古,幽語含淡。而心思镵刻,筆墨圭棱”(《談藝錄》),頗中肯綮。我們從這首《長安羈旅行》中便可得到印證。
“十日一理發”四句,出語平平,但于此“平平”之中卻深意藏焉。封建社會文人如妾,根本談不上什么政治、經濟地位。唐統治者為了網羅人才,鞏固基業,便打破高門大族對仕途官爵的壟斷局面,決定開科舉以詩賦取士,這對于出身微賤而又胸懷大志并且處于人生奮發時期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乘槎”到“日邊”的唯一途徑。因此,落第的打擊已夠沉重,羈旅的痛苦更添悲哀,因為這不僅僅是其生活當中的一次“羈旅”,更意味著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羈旅”,無怪乎他在《登科后》詩中把這一時期稱作“昔日齷齪時”,同時更加之世態人情,故此“獨余不覺春”的感嘆才有了情感基礎。因見“深語若平”。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即言詩若一味用巧,必失于不能深厚沉著,但須以巧進,以樸成。如《古詩十九首》”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謝靈運《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句皆以巧中帶樸,天然渾成,而孟詩的“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亦真樸自然,巧近樸成。
另外, “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其辭淡淡,其情甚幽,詩人的感情深入肺腑又發自肺腑,正如蘇軾所說“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讀孟郊詩》)而“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則頗類陶淵明的某些詩句, “事外風景真”又似乎直出于陶淵明的“野外罕人事”,古色古香,頗具古趣。
上一篇:王逢《銀瓶娘子辭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長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