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東漢]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本詩屬于樂府詩的《相和歌辭·瑟調曲》。
詩歌一開頭便寫他出了東門,再也不回來了。還是事件發展的最后結局。在寫法上屬倒敘的方法。下面接著就回過頭來交代他為什么要出走。首先寫他進入自己的家門,迎接他的不是歡樂、幸福的生活,而是“悵欲悲”,這是因為家中“盎中無斗米”,“架上無懸衣”連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水準都不可能。在這種無望的絕境中,消極只有待斃,拔劍而去、拔劍而起才有生路。所以走險拔劍而去。他不是去追求富貴,而是去追求生路。詩篇在這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被迫“犯上作亂”的社會根源。接下來寫他在出門前妻子對他的勸阻與哀求。從妻子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能吃苦耐勞,安分守已的賢妻良母,她不奢求富貴,只要有碗稀粥喝就足夠了。她勸丈夫不要去做那“傷天害理”的事,勸他為孩子著想,不要連累了兒女,但是她這樣的苦苦哀告,并沒有動搖丈夫出走的決心。丈夫也并不是不理解妻子的一片苦心。割棄妻兒,置身于生死未卜的境地,對他來說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是他在經過較長時間痛苦的思想斗爭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下定的最后決心,選擇的僅有的一條生路。“咄!行!”二字,維妙維肖地勾勒出他拔劍而去時的堅毅神態。
這首詩從一開頭就抓住了讀者的心,使人不禁一看開頭就想知道為什么他一定要“出東門”。詩篇運用多種的表現方法,既有言談舉止的描寫,又有復雜心理的揭示,還有簡短有力的對話,從而既揭示了人民反抗的正義性,又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
上一篇:《東光》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宇文虛中《烏夜啼》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