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驅豬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金]元好問
沿山蒔苗多費力,辦與豪豬作糧食。草庵架空尋丈高,擊板搖鈴鬧終夕。孤犬無猛噬,長箭不暗射。田夫睡中時叫號,不似驅豬似稱屈。放教田鼠大于兔,任使飛蝗半天黑。害田爭合到渠邊,可是山中無椽術。長牙短喙食不休,過處一抹無禾頭。天明隴畝見狼藉,婦子相看空淚流。旱乾水溢年年日,會計收成才什一。資身百倍粟豆中,儋石都能幾錢直?兒童食糜須愛惜,此物群豬口中得,縣吏即來銷稅籍。
這是元好問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詩人借農民驅除豪豬事件,對貪官污吏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元好問生于金朝末年,當時北邊新興的蒙古不斷南侵,金宣宗為了避兵,在貞祐二年(1214),由中都(今北京市)遷往汴京。翌年,蒙古兵攻下中都,詩人也由家鄉忻州遷居到河南福昌縣的三鄉鎮(今河南宜陽縣西)。宣宗興定二年(1218),又移居到嵩山腳下的登封。這時金國形勢已岌岌可危,統治者為了彌補北邊的損失,便發動了對南宋的侵略,企圖擴大南邊疆界,維護其統治。自然這些龐大的軍費都出在農民身上,貪官污吏也加強搜刮,于是使租稅達到了平時的三倍多。弄得農民妻離子散,無法生活。詩人在登封的八年,有機會接觸農民,目睹了這些黑暗現實,便懷著強烈的感情,寫了這首《驅豬行》。
詩一開始,就寫出了豪豬對農田的巨大危害。農民一年辛辛苦苦生產的糧食,都白白地填進了豪豬的口腹,自然不會甘心。他們搭架草庵,整夜地守在田里,擊板搖鈴,使犬用箭,但都無濟于事,他們只有喊冤叫屈了。“睡中時叫號,不似驅豬似稱屈”。這是多么慘痛的景象!它喊出了幾千年埋在農民心底的沉冤,是對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的控訴,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抨擊。
緊接著又寫出了另一種危害,為民禍患的還不只是豪豬,還有無數的田鼠和遮天蔽日的飛蝗。 “田鼠大于兔”、 “飛蝗半天黑”。災害如此驚人,田里豈能還有莊稼!農民之苦,自是不堪言了。“田鼠”“飛蝗”當是衙役里正之流,故詩人特于其頭上加了“放教”“任使”二字,見其后面還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誰?當然是統治階級。 “山中無椽木”二句,把農民的苦楚又推進了一層。椽實山薊本來就不是人吃的東西,現在連這也沒有了,農民憑什么生活下去?這些害物的罪惡,真是磬竹難書。
“長牙短喙食不休”二句寫出了他們的形象特征和貪婪性格以及對人們的危害程度。 “過處一抹無禾頭”。妻子兒女看到這種狼藉情況,還有什么希望, 自然只有“相看空淚流”了。
不僅如此,人們遭受的災難還不止是這一些,還有那不斷的“乾旱水溢”也常常侵襲人們。如此一來,農民剩馀的糧食也不過十分之一而已。它能值幾個錢?一年的食用怎么開銷?農民此時真是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伸了。但農民還是要活下去。他們諄諄囑咐著兒女,吃粥的時候,要十分愛惜糧食,因為這是從群豬口中奪回來的,何況明天縣吏又要來征收租稅呢!這是措詞巧妙的一筆。它指出了統治者不關心民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首詩內容很深刻,它借用豪豬田鼠等惡物害人的特征,寓人于物,維肖維妙地刻畫了貪官污吏的形象。它告訴人們,貪官污吏是披著人皮的野獸,是專喝人血的豺狼,其結果必是喚起人們對貪官污吏的憎恨。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首詩是起到了這個作用的。
作者在處理題材主次方面,深得其宜。豪豬之害是主要的,故這一部分用力最多,篇幅也大;其次是田鼠飛蝗,相對來說,這一部分分量要少;再其次是乾旱水溢,在災情上雖是重要的,但它是天災而非人禍,故只用筆略點,不做更多的敘述,以免喧賓奪主。
用字準確,也值得一提, “不似驅豬似稱屈”。從字面看,“驅豬”是實體, “稱屈”屬虛擬;在內容上, “驅豬”屬虛設, “稱屈”卻是實體。詩人只用了“似”與“不似”兩個相反的字義,就把深刻的內容,準確地表現了出來。結尾部分的“糜”字,用的也很準確。“糜”是稀粥,表明農民已無糧食可用,故只能食糜。只此一字,就道出了農民的困難程度。
上一篇:朱彝尊《馬草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驅車上東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