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留田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田中有啼兒,似類親父子。回車問啼兒,慷慨不可止。
《上留田行》是漢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本篇在《樂府詩集》題下注中,未正式錄出。《樂府詩集》引《古今注》說: “上留田,地名也。人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鄰人為其弟作悲歌以風其兄。故曰《上留田》。”《樂府廣題》說:“蓋漢世人也。”但本篇所寫為兩兒或數兒共啼,與《古今注》所說不合。 《文選》卷二八陸士衡《豫章行》 “三荊歡同株”注: “古《上留田行》曰: ‘出是上獨西門,三荊同一根生,一荊斷絕不長。兄弟有兩三人,小弟塊摧獨貧。’這才可能是《古今注》所說的《上留田》古辭。我們要讀的這篇,當另是一首,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引李子德說: “似諷父之所后婦而不恤前子”,可參考。
詩寫的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鏡頭:有人坐車從里中經過,看見有小兒在啼哭(兩個或數個),看長相象是同父親兄弟,因為小兒哭得太悲傷了,所以乘車的人走了過去又不能不回過車來,詢問小兒哭的原因。聽了小兒悲慘遭遇的訴說,他悲嘆不止。孤兒的悲啼,是漢樂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個方面,這首詩和《孤兒行》等篇一樣,表現了對被拋棄蹂躪的孤兒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們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首詩歌構思頗為新穎,開頭兩句從乘者眼中寫啼兒,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兩句一問一悲,含無限情節于言語文字之外 ,蕭滌非說:“啼兒答語,更不揭出,語極含蓄。”(《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不僅啼兒答語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將啼兒拋置一邊,只寫問者之悲,他給讀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無限的。王粲《七哀詩》:“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在寫法上,顯然受《上留田行》的影響又有發展。兩詩相比,王粲詩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樂府詩選》認為此詩“不是全章”, 言之有理,按照敘事詩的要求,它確實需要補出許多內容。但漢樂府的敘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敘述,而挑選最富有表現力的一點去集中描繪,這是一種成功的筆法,也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再加上任何內容,都會成為畫蛇添足,破壞這首詩的簡潔和含蓄美。
上一篇:迺賢《三峰山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丕《上留田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