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澲?,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見于《樂府詩集》,屬《相和歌辭·平調曲》。 《樂府集》載《長歌行》古辭凡二首,宋嚴羽《滄浪詩話》認為當作三首,是。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 “平調曲”, 《古今樂錄》曰: “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枝錄:平調曲有七曲:一曰長歌行……”可見,《長歌行》原是平調曲之一種。至于為什么叫“長歌行”,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意見說這種體裁是“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 (見崔豹《古今注》),各一種意見認為是“行聲有長短,非言壽命也” (李善《文選注》)。我們認為,李善從歌詞的音節著眼,解釋的比較合理。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亦有不同看法。吳兢說:“言榮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樂府古題要解》卷上)認為它表現了一種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理解的比較消極。而《文選》五臣注則說: “當早崇樹事業,無貽后時之嘆”。朱嘉征也認為, 《長歌行》 “思立業也。 《傳》曰,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蓋欲及時也”,(《樂府廣序》卷三)。我們認為從這首詩在后世流傳中人們的取向來看,后一種見解比較高明。這首詩是說萬物盛衰有時,人應該及早努力。其思想是積極的,感情是健康的。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扒嗲唷?,形容向日葵枝繁葉茂時的顏色。 “晞”,作“乾”解。《詩·小雅·湛露》:“湛湛露斯,非陽不晞”。又樂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晞”字都是專指早晨的露水為日光所曬,旋即干燥之意。這兩句是說在園里生長著的青青的向日葵上面充滿了朝露,正待陽光把它來曬干。詩一著筆,便由園葵起興,言人之待時,猶葵之待日,正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朱熹:《詩集傳》)。起得生動形象,明快爽朗而又含義深長,逗起下文。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瓣柎骸?,溫暖的春天。 “布”,布施,給予。 “德澤”,即恩惠。陽春是露水和陽光最充足的時候,二者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這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德澤”。 “光輝”,本指太陽在植物上的反光,此處引申為萬物的生命力。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作者由園葵之沐朝露、被陽光而聯想到春天蓬勃生長的萬物,使萬物都煥發著生命的光彩。由園葵而及萬物,乃是由此及彼,由少及多之法,詩人奇妙的聯想,把詩義擴大、拓深,承接自然無痕。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盁j(hun混)黃”,色衰枯黃的樣子。 “華”,同“花”。詩人時常耽心秋季到來,但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節令的變化,好景不長,欣欣向榮,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的明媚春光,便為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肅殺秋天所代替,揭示了萬物由盛而衰的自然發展規律。自然景觀是如此,人事何嘗不是這樣呢?詩人馳騁想象,把詩義又開掘到新的境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詩人以流水為喻,形容時光的一去不返??鬃釉唬?“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百川注海,永不復歸,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人們都習焉不察,不以為怪,但一經作者拈出,便成奇妙的比喻。流水無情,時間不返,青春難再,其理一也,難道不值得人們警醒嗎?一個設問,不疑而問,不答自明,發人深思,簡直有震聾發瞆之妙。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千古名句,至理名言,也是詩的主旨所在。詩人由自然景物的變化,歸結到人生盛年難得,提醒人們在少壯時應該及早努力,免得年華老大而徒然傷悲。俗話說,一年之時在于春,一日之時在于晨,一生之時在少壯。時不我待,有為之士,應該匆匆憤發,方能有成;假如自暴自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冉冉老至,悔之莫及!詩雖不長,卻寫得一波三折,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揭出主旨,此所謂卒章顯其志也。
總之, 《長歌行》通過萬物盛衰有時的自然現象的描寫,揭示了人要奮發有為,必須及早努力的道理, “非惟自勉,亦以勉人也”一(劉履《選詩補注》卷一)。這對匆匆奮發之士,無疑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懈怠蹉跎之人,猶如暮鼓晨鐘,對人們的積極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奉為生活的圭臬是很有道理的。
上一篇:孟郊《長安羈旅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嬡《長門怨》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