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鰕?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魏]曹植
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世上此誠明,大德固無儔。駕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觀上路人,勢利惟是謀。高念翼皇家,遠懷柔九州。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
《鰕?篇》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相和歌辭·平調曲》。《樂府解題》說:曹植擬《長歌行》為《鰕?》。” 《長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調子。這篇詩也正是慷慨激烈之詞,是曹植自制的新題樂府。 “
《鰕?篇》的寫作年代有前期之作和后期之作的不同說法,但從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來看,應該是他前期的作品。曹植的前期生活雖然平順、安逸,但他始終沒有機會在政治軍事上負擔重任,他和曹丕的爭權斗爭時有存在,他在政治上仍有其不得志之感,其前期之詩作中,也是有這類慷慨之音的。
篇首托物寄興,以興抒情。頭四句連比,以鰕?、燕雀比世俗小人,以鴻鵠自比。前兩句與后兩句互為映襯,烘托出“鴻鵠游”的浩瀚之志。這是詩人化用《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典故,曲折的表露心跡,起到天衣無縫的作用。那么,這首詩中說的鴻鵠之壯志又是什么呢?作者以設問語氣埋下伏筆,意在言外,給人以“神思”的想象。
“世上”兩句承上啟下,上承前四句之比興,下啟后八句之議論。此兩句意謂世人如果真能明白燕雀鴻鵠本領志向不同之點,那么他就必然會不斷地進修德業而達到舉世無雙了。此兩句是對“安識鴻鵠游?”句的“暗傳”議論,必須仔細尋味才能發現。明說世人如果明白了這點,才會達到舉世無雙,實際是暗示世人不可能明白這個道理,也是不可能達到舉世無雙的。這一暗傳,自然過渡到以下八句之議論,突出地強調了只有個人才能達到“舉世無雙”的地步。
“駕言”四句是詩人的正面議論,詩意隱譬含蓄。前兩句托物寄興,是對“大德固無儔”的進一步說明,猶言怎樣才能達到這“大德固無儔”的地步呢?那就必須具有“鴻鵠游”的氣勢,方可登五岳而小陵丘。此兩句是從《法言·吾子》:“升東岳而知眾山之峛崺也”和《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兩個典故中化用而出。其意如俗語“站得高而看得遠”。 “俯觀”兩句語意雙關:一方面是對“登東岳”俯觀“小陵丘”之景的寫照;一方面卻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評論。詩人以“上路人”喻指掌握重要權力的達官貴人,意謂詩人具有“鴻鵠游”之氣勢,故能高瞻遠矚,看清楚世上那些達官貴人都是只知謀求個人權勢利益的小人。這兩句與下四句形成鮮明對照,襯出“高念”、 “遠懷”的壯志與世俗“小人”之見是迥然不同的。
“高念”四句,奇軍突起,是詩人情感的至高點。詩人以時代的最強音直抒胸臆,詩人筆下的“皇家”和“九州”指的是國家大事,而不是個人的得失,是世俗小人所不可知道的,所以詩人高呼: “壯士的崇高信念是想為輔佐皇帝而盡力”, “壯士的遠大理想是想為統一中國而獻身”。詩人這種宏偉壯志,通過“撫劍”兩句繪形繪聲地表現出來,其胸襟之博大,囊括宇宙。 “撫劍而雷音”出自《莊子·說劍篇》,篇中云劍有天子劍、庶人劍、諸候劍。又云:“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君命者矣。”曹植的身分是諸侯,所以取莊子“諸侯劍”之典,借以比喻個人的報國壯志猶如諸侯之劍,一旦起用,其威力可平天下而震四方也。
最后兩句,綜括全篇,道出全篇之旨。意謂壯士的鴻鵠大志,是世俗小人所不可知的,這些世俗小人只不過象“燕雀戲藩柴”那樣無益地嗷嗷亂叫而已。最后一句以反問語氣結束全篇,全篇之旨落實到一個“憂”字。正至詩意深邃濃厚之際,詩歌戛然而止。詩人“憂”的是什么呢?不言自明、憂在其中,使人回味無窮。可謂是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微妙效果。
上一篇:薩都剌《鬻女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庚《鳴鵲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