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東光平,蒼梧何不平?蒼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
《東光》是漢樂府《相和歌辭·相和曲》。余冠英《樂府詩選》認為這首詩反映的是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征南越軍人的哀怨之情。
“東光平,蒼梧何不平?”問句突起,有先聲奪人之力。兩“平”字,原均作“乎”,或解為“東方亮了,蒼梧為什么還不亮呢?”恐不確,因為事實上不會有已看到東方亮而此地未亮的情況。東光、蒼梧都是地名,東光是今河北東光縣,蒼梧是今廣西梧州。中華書局校點本《樂府詩集》據左克明《古樂府》和黃節《漢魏樂府風箋》改兩“乎”為“平”。平是平定的意思。漢武帝元鼎五年春,南越國相呂嘉殺南越王和王太后及漢使者反,朝廷于這年秋, “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咸會番禺。”六年冬,攻破番禺,呂嘉等夜亡入海,南越平,分其地為南海、蒼梧等九郡(見《資治通鑒》元鼎五、六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就是這首詩的具體背景。從這時再向上推,尋找與東光有關的戰事: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入右北平等地,當時迎敵漢軍有出渤海者。出渤海,必當途經南運河岸上之“東光”,而“蒼梧何不平”之“蒼梧”也是指地名;兩地都是部隊行經處。這樣,這兩句可理解為: “東光剛剛平定了,蒼梧怎么又不平了?”表現戰士的煩怨之情。
“蒼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細玩詩意,可知二句是寫行軍前面就要到蒼梧了。蒼梧是個什么地方呢?那是瘴癘之鄉,四季毒霧蒸騰,潮濕難耐。到蒼梧后將是怎樣的情形呢?戰士們首先想到吃飯問題:在這樣潮濕的地方,糧食多是腐爛的,諸軍就食是絕對無益的。還是不要去吧!為什么一定要去蒼梧呀?進一步表現了戰士的畏懼感。
“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戰士們如游蕩子,四處征戰,他們是反對去蒼梧的,可長官卻強迫他們前進,并且一大早就逼他們上路。他們被逼迫走向死地,不情感又無力反抗,唯有悲傷而已。
由對進兵蒼梧的反感,到對蒼梧的畏懼,再到不得不去蒼梧的悲傷,戰士們由煩怨到憤怨再到悲怨,就在這短短六句28字中,彈奏出遠征戰士的心理變奏曲。詩中戰士的感情是沉弱哀傷的,但它引起的讀者的感情則是昂奮的,是對戰爭發動者的強烈憤恨。
上一篇:《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東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