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鬻女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薩都剌
揚州裊裊紅樓女,玉筍銀箏響風雨。繡衣貂帽白面郎,七寶雕籠呼翠羽。冷官傲兀蘇與黃,提筆鼓吻趨丈場。平生睥睨紈袴習,不入歌舞春風鄉。道逢鬻女棄如土,慘淡悲風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黃昏聞嘯鬼。閉門愛惜冰雪膚,春風繡出花六銖。人夸顏色重金璧,今日饑餓啼長途。悲啼淚盡黃河干,縣官縣官何爾顏!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傳聞關陜尤可憂,旱荒不獨東南州??蒴~吐沫澤雁叫,嗷嗷待食何時休!漢宮有女出天然,青鳥飛下神書傳。芙蓉帳暖春云曉,玉樓梳洗銀魚懸。承恩又上紫云車,那知鬻女長欷歔。愿逢昭代民富腴,兒童拍手歌《康衢》。
《鬻女謠》描寫了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貧富懸殊的情景。一般來講,這種“重大題材”是比較難以駕馭的。容易寫得空泛或干澀,難以生動感人。然而,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薩都剌深深懂得創作的訣竅:任你大海汪洋千里,我只擷取屬于我的弱水一瓢。在這首詩中,他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老百姓以出賣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尋求活命的細節種種,通過對這一典型情景的描繪、渲染、對比、挖掘、表現出了現實主義作品感人力量,同時也煥發著詩人人道主義的光彩。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突出之處是對比手法的運用。詩的開頭四句描寫了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終日歌舞相伴、沉溺相樂的場面:繡衣雕帽的紈绔子弟們時而逗鳥取樂、時而聽那些玉指纖纖的楊州歌女撥弦彈箏。接下來詩人自比職位雖低但傲岸不屈的蘇軾、黃庭堅,瞧不起富貴人家的惡習,不屑與之為伍。九至十二句,寫路上遇到一個個被親生父母出賣的女孩子,她們象塵土一般被棄之路旁,卑微、可憐、無望。詩人悲從中來,頓感天宇間刮起了慘淡的大風。再看那荒蕪的村落里,白天也傳出野狐的嚎叫,破壁殘垣中,新鬼在黃昏時分哀鳴。紈绔子弟何其樂,貧民百姓何其慘!至此,我們已為詩人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而驚嘆。
接下來人進一步展開對比。昔昔日里這些女孩閉門不出,繡花描朵,長得也很美麗,人人夸贊她將來會有個好歸宿。誰料到今天會因活不下去,被父母扔在這漫無邊際的大路旁,哭哭啼啼,求天無助,求地不靈呢!詩人至此筆鋒一轉,大聲疾呼:這些女子把黃河都哭干了,縣官,縣官,你有何臉面見她們呢!你瞧那些達官貴人,穿紫袍,佩黃帶,酒氣熏天,哪管連飯都吃不上的老百姓呢!下面四句寫陜西關中一帶災情尤其令人擔憂,老百姓缺衣少食,如嗷嗷待食的桔魚、澤雁一樣,這種民無食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這一段是拿花天酒地、無所事事的高官生活與鬻女的悲慘命運作比。
詩人似乎并不滿足于對達官貴人及其子弟的怒斥,而是將筆鋒指向封建社會的最上層。皇帝們不管“鬻女”的死活,心思何在呢? “漢宮有女出天然,青鳥飛下神書傳?!北闶腔卮?。 “漢宮”,隱喻元朝廷。原來,后宮的美女天生麗質,皇帝因寵愛她派人下詔命來了。 “芙蓉帳暖春云曉,玉樓梳洗銀魚懸”,極寫后妃生活用品的華麗奢侈,“銀魚”,一種昂貴的裝飾品。皇帝忙于召見后妃,又有誰知道那路邊被棄的女孩正在抽泣呢!詩的最后是對百姓生活富裕與康樂的切切呼喚。
可以看出,本詩的對比是層層遞進的。先是富家子弟與鬻女的對比,接著是達官貴人與鬻女的對比,最后隱寫了皇帝后妃與鬻女的對比,一個世界,兩種命運。一邊是花天酒地,艷歌美人,一邊是棄之如土,生死由天,這是多么大的貧富懸殊呵!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地球上不只一個世界,實際上的不同,比人們空想的陰陽兩界還厲害?!?《魯迅全集》第6卷第175頁)據載,詩人薩都剌雖出身將門,但幼年家境貧寒。成人后幾任九至七品小官,為官清正,曾有發廩賑災、救助難民等政績。在他的其他詩中,也有對這種階級對立的揭示。如五古《早發黃河即事》,一方面描寫農夫“炊煙動茅屋,秋稻上垅丘。嘗新未及試,官租急征求。兩河水平堤,夜有盜賊憂”,另一方面描寫貴族公子“斗雞五坊市,酬歌最高樓”。采用對比手法,描寫貧富懸殊,可謂震撼人心。
上一篇:陸嵩《鬻兒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植《鰕?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