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種小麥》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
我國先民不比西方希臘、羅馬城邦國家那樣,國家一建立便與土地之外的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先天生活環境的賜與決定了他們與土地具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親和性;”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規律的農耕文化生活方式,又形成了我國“民以食為天”的超穩定的情感心理;血緣宗法的國家——家庭結構,鑄就了以孝悌為核心的“父母在,不遠游”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再加上特有的外推式的思維模式。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結構影響到文學創作,就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典型的情感表達方式,即所謂的“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鐘嶸《詩品》)情感的表現必以眼前的自然物象為媒介;現實中的自然物象又都是情感主體內在心態的處化(即人化的自然)。這就是我們評介文學作品時常提及的比興手法。
《高田種小麥》是首樂府古辭,屬《雜曲歌辭》,最早見《齊民要術》卷二注引《汜勝之書》。從整體上來看,它的創作沒有超出這個模式,即比興手法的運用。它通過高田上小麥“終久不成穗”的自然現象比興了遠在他鄉的男兒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
“男兒在他鄉”因何而憔悴呢?詩無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小麥的物態把男兒的內在心態“興”出來的。所以,要想準確而深刻地理解男兒的心理意識,必須象分析小麥不成穗的原因那樣做綜合考察。即男兒的“憔悴”或因生活艱苦,戰爭頻仍,生命無常;或因為遠離故土,舉目無親,孤獨思悲等等因素匯集而成。所以,這里盡管沒有寫出“憔悴”的原因,但只要這個遠在“他鄉”的游子站在面前,我們就很容易透過“憔悴”的面容窺探到他內心深處的酸楚悲苦。莫非他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凄苦的老漢?抑還是“頭多蟣虱面目多塵”,為兄嫂所迫,行賈九江齊魯的孤兒?再則是因貧困挺而走險的那個男子?詩雖短,卻給人以無限的聯想,它傳達的內容是遠遠超過它的形式的。這正是本詩的藝術特點之一。
另外,語言質樸無華,近似口語;聲韻和暢,情調委婉,也是很有特色的。都鮮明地體現了漢代樂府民歌的風格。
上一篇: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繆襲《魏鼓吹曲·克官渡》原文|翻譯|注釋|賞析